1.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2.为什么H化物中的非金属元素一定是最低价态啊

3.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

4.求一份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嘛_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这个图可以表明: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各类物质间的互相转变关系;制取某类物质的可能方法。在复习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时,要充分运用三个表——物质分类表、物质溶解性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根据图示,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金属→碱性氧化物

金属跟氧气化合生成碱性氧化物,这类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由K到Ag逐渐困难,Pt和Au不能跟氧化合。

例如:4Na+O22Na2O

2Mg+O22MgO

3Fe+2O2Fe3O4

2Cu+O22CuO

②碱性氧化物→金属

某些金属的氧化物,在高温下能被强还原剂(如H2、C、CO等)还原成金属单质。

例如:CuO+H2Cu+H2O

WO3+3H2W十3H2O

Fe3O4+4H23Fe+4H2O

PbO+H2Pb+H2O

2CuO+C2Cu+CO2↑

2Fe2O3+3C4Fe十3CO2↑

CuO+COCu+CO2

Fe2O3+3CO2Fe+3CO2

PbO+COPb+CO2

Ag2O+CO2Ag+CO2

Fe3O4+4CO3Fe+4CO2

③碱性氧化物→碱

K2O、Na2O、CaO、BaO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例如:K2O+H2O2KOH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BaO+H2OBa(OH)2

其它碱性氧化物(如CuO、Fe2O3)不能直接跟水反应,可用间接方法制得它们的碱[如Cu(OH)2,Fe(OH)3]。

④碱→碱性氧化物

发生这类反应的,一般是不溶性碱。

例如:Cu(OH)2CuO+H2O

2Fe(OH)3Fe2O3+3H2O

2Al(OH)3Al2O3+3H2O

⑤非金属→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跟氧发生反应生成酸性氧化物,这类反应在初中只介绍了碳、硫、磷直接和氧气反应。

例如:C+O2CO2

S+O2SO2

4P+5O22P2O5

硫还有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在这种氧化物中,硫表现出+6价,化学式为SO3。三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跟氧气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合而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⑥酸性氧化物→酸

某些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后生成酸。

例如:CO2+H2OH2CO3

SO3+H2OH2SO4

P2O5+3H2O2H3PO4

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但它不能直接跟水化合,可以用间接方法制得H2SiO3。

⑦酸→酸性氧化物

含氧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脱水生成酸酐

例如:H2CO3H2O+CO2↑

H2SO4H2O+SO3↑

H2SiO3SiO2+H2O

⑧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某些含氧酸盐受热时分解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例如:CaCO3CaO+CO2↑

⑨碱性氧化物+酸性氧比物→盐

碱性氧化物跟酸性氧化物化合,生成的是含氧酸盐。

例如:CaO+SiO2CaSiO3

⑩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氧除外)发生化合反应时,一般的生成物是无氧酸盐。如大多数金属(Pt、Au除外)跟氯气、硫等非金属比合能生成氯化物和硫化物。

例如:2Na+Cl22NaCl

Cu+Cl2CuCl2

Fe+eS

Zn+SZnS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碱性氧化物跟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CaO+2HClCaCl2+H2O

CuO+H2SO4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可以发生在酸性氧化物跟碱溶液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酸性氧化物跟固态碱之间。

例如: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3CaSO4+H2O

酸+碱→盐+水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如:NaOH+HClNaCl+H2O

2KOH+H2SO4K2SO4+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上述三个反应,是两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可以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或生成沉淀,判断发生了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即不溶性碱跟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此时固体反应物溶解。

例如:Cu(OH)2+H2SO4CuSO4+2H2O

Fe(OH)3+3HClFeCl3+3H2O

碱+盐→碱+盐

碱溶液跟盐溶液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的两种反应物都是可溶的,生成物中有一种是沉淀。

例如:2NaOH+CuSO4Cu(OH)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

酸+盐→酸+盐

酸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的情况稍复杂一些,除可能产生沉淀外,还可能产生气体和水。产生沉淀时参与反应的酸和盐都需可溶。

例如: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不溶于水,而生成物沉淀覆盖在反应物上,就会使反应中止。例如,硫酸跟碳酸钙,开始时可反应生成硫酸钙,但溶解度较小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使反应停止。

但在生成气体时,盐的溶解与否关系不大。

例如: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HCl+CaCO3CaCl2+H2O+CO2↑

盐+盐→盐+盐

两种盐溶液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这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例如:NaCl+AgNO3=NaNO3+AgCl↓

Na2SO4+BaCl=2NaCl+BaSO4↓

金属+盐→盐+金属

金属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金属单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比在盐中所含金属元素的位置靠前一些,而且反应在溶液中进行。

例如:Fe+CuSO4FeSO4+Cu

Cu+Hg(NO3)2Cu(NO3)2+Hg

2Al+3CuCl22AlCl3+3Cu

但是,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Na以前的金属(包括钠),放在溶液中后,会发生比较复杂的反应,不属于此类反应。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这类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金属是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参加反应的酸是盐酸或稀硫酸。

例如:Zn+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HNO3、浓H2SO4跟金属的反应比较复杂,但不会产生氢气的。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表达式:A+B=AB

初中常见化合反应: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直接化合。例如常见的金属铝接触空气,它的表面便能立即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内层铝继续被氧化。4Al+3O2=2Al2O3

2.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经点燃,许多非金属都能在氧气里燃烧,如:C+O2CO2

3.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许多金属能与非金属氯、硫等直接化合成无氧酸盐。如 2Na+Cl22NaCl

4.氢气+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因氢气性质比较稳定,反应一般需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进行。如 2H2+O22H2O

5.碱性氧化物+水→碱. 多数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判断某种碱性氧化物能否跟水直接化合,一般的方法是看对应碱的溶解性,对应的碱是可溶的或微溶的,则该碱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如: Na2O+H2O=2NaOH. 对应的碱是难溶的,则该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如CuO、Fe2O3都不能跟水直接化合。

6.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除SiO2外,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成含氧酸。如: CO2+H2O=H2CO3

7.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Na2O+CO2=Na2CO3。大多数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可以进行这一反应。其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碱性越强,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酸性越强,反应越易进行。 

8.氨+氯化氢→氯化铵氨气易与氯化氢化合成氯化铵。如: NH3+HCl=NH4Cl

9.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形成二氧化硫S+O2=SO2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特征:一换一

表达式:A+BC=B+AC 或 AB+C=AC+B

1.金属跟酸的置换

是金属原子与酸溶液中氢离子之间的反应。

要特别注意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它们有强氧化性,先将金属氧化成对应氧化物,氧化物再溶于酸中,然后继续氧化,继续溶解,反应得以继续

Zn+2HCl= ZnCl?+H?↑

Zn+H?SO?(稀硫酸) = ZnSO?+H?↑

2Al+3H?SO?(稀硫酸) = Al?(SO?)?+3H?↑

2.金属跟盐溶液的置换

是金属原子跟盐溶液中较不活泼金属的阳离子发生置换。如:

Cu+Hg(NO?)? = Hg+Cu(NO?)?

根据元素性质分类

按元素的性质划分,金属与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1.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2Al+Fe?O? =高温= Al?O?+2Fe (铝热反应。Al还可与V?O?.CrO?.WO?.MnO?等发生置换)

Fe+CuSO? = FeSO?+Cu

2.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

Zn+2HCl = H?↑+ZnCl?

2Na+2H?O = 2NaOH+H?↑

2Mg+CO? = 2MgO+C(条件:点燃)

3Fe+4H?O(g) =高温= Fe?O?+4H?

4Na+3CO? =点燃= 2Na?CO?+C

3.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C+2CuO =高温= 2Cu+CO?↑

4.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

2F?+2H?O = 4HF+O?

2C+SiO? = Si+2CO ↑

C+H?O =高温= CO+H?

2H?+SiCl? = Si+4HCl

Cl?+2NaBr = Br?+2NaCl

O?+2H?S = 2S↓+2H?O

Br?+2HI = 2HBr+I?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分类

按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划分,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与不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1.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Na+KCl =高温= NaCl+K↑(一般是774℃)

2Na+2H?O = 2NaOH+H?↑

2H?S+O? = 2S+2H?O

2C+SiO? = Si+2CO↑

F?+2HCl = 2HF+Cl?

2.不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Mg+2HCl = MgCl?+H?↑

2Mg+CO? = 2MgO+C

2Al+6HCl = 2AlCl?+3H?↑

2F?+2H?O = 4HF+O?

C+H?O(g)=高温= CO+H?

2H?+SiCl? = Si+4HCl

H?S+Cl? = S+2HCl

3Cl?+8NH? = 6NH?Cl+N?

4NH?+3O? =点燃= 2N?+6H?O (氨气在纯氧中燃烧)

3.主族元素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2Al+Fe?O? = Al?O?+2Fe

C+CuO = Cu+CO↑

4Na+TiCl? = 4NaCl+Ti

4.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主族元素单质

3Fe+4H?O(g)=加热= Fe?O?+4H?

5.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Fe+CuSO? = FeSO?+Cu

根据物质类别分类

按物质类别划分,单质与氧化物间的置换和单质与非氧化物间的置换。

1.单质与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Na+2H?O = 2NaOH+H?↑

2Mg+CO? =点燃= 2MgO+C

3Fe+4H?O = Fe?O?+4H?↑

C+FeO =高温= Fe+CO↑

2F?+2H?O = 4HF+O?↑

2C+SiO? = Si+2CO↑

2Al+Fe?O? = Al?O?+2Fe

C+H?O(g)=高温= CO+H?

Si+2FeO = 2Fe+SiO?

2.单质与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H?+SiCl? = Si+4HCl

H?S+Cl? = S+2HCl

3Cl?+8NH? = 6NH?Cl+N?

4NH?+3O? = 2N?+6H?O

Mg+2HCl = MgCl?+H?↑

2Al+6HCl = 2AlCl?+3H?↑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最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特征:双交换,价不变

表达式:AB+CD=AD+CB

发生条件:

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如HCl、H2SO4、HNO3等),可发生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

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强酸与碳酸盐反应;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碱+盐:强碱与铵盐反应;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酸与盐

(反应时酸可以不溶,例如硅酸溶于碳酸钠浓溶液)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如:2HCl+CaCO3=CaCl2+H2O+CO2↑(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同)

H2SO4+BaCl2=2HCl+BaSO4↓

HCl+AgNO3=HNO3+AgCl↓

大多数酸都可以与碳酸盐(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以钠盐为例: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酸与碱

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

如: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Ba(OH)2=BaSO4↓+2H2O

2HCl+Cu(OH)2=CuCl2+2H2O

2HCl+Ca(OH)2=CaCl2+2H2O

HCl+NaOH=NaCl+H2O

2HCl+Ba(OH)2=BaCl2+2H2O

盐与盐(可溶)

反应时一种盐完全可以不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除非产生气体),例如硫酸氢钠溶解碳酸镁。

如:Na2SO4+BaCl2=2NaCl+BaSO4↓(生成白色沉淀)

Na2CO3+CaCl2=2NaCl+CaCO3↓(白色沉淀)

Na2CO3+BaCl2=2NaCl+BaCO3↓(白色沉淀)

KI+HgCl2=KCl+HgI↓(橙色沉淀)

盐与碱

反应时盐和碱均可溶于水,碱难溶的例子见于硫酸氢盐溶解氢氧化镁,盐难溶的例子见于氢氧化钠溶解硫酸铅。(最普遍的,是强碱和弱盐反应生成弱碱和强盐)

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NaOH+NH4Cl=NaCl+NH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3NaOH+FeCl3=Fe(OH)3↓+3NaCl

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都不会与氯化钠发生反应。

酸与金属氧化物

例如: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注意: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特例:NaOH+Al(OH)3=Na[Al(OH)4](四羟基合铝酸钠)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特征:一变多(只有化合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表示式:AB=A十B

一、加热分解的产物有两种

1.分解成两种单质

⑴气态氢化物的分解

碘化氢的分解 2HI=H?↑+I?

⑵氯化银的分解

氯化银的分解 2AgCl=2Ag+Cl?↑

⑶电解

电解水 2H?O=2H?↑+O?↑(条件:通电)

2.分解成两种化合物

⑴不稳定盐类的分解

碳酸钙的高温分解 CaCO?=(高温)CaO+CO?↑

⑵不稳定弱碱的分解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Al(OH)?=Al?O?+3H?O

⑶不稳定弱酸的分解

碳酸的分解 H?CO?=H?O+CO?↑

⑷含结晶水的盐类的脱水

十水碳酸钠的风化 Na?CO?·10H?O=Na?CO?+10H?O

3.分解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⑴不太稳定的盐类的分解

氯酸钾的催化分解 2KClO?(MnO?)===(△)2KCl+3O?↑

⑵不稳定酸的分解

次氯酸的分解 2HClO=2HCl+O?

⑶双氧水的分解

受热(或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 2H?O?=2H?O+O?

二、加热分解的产物有三种

1.不稳定盐类的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⑵亚硫酸的酸式强碱盐受热分解

亚硫酸氢钠受热分解

⑶铵盐的受热分解

碳酸铵受热分解

⑷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⑸硝酸盐的受热分解

硝酸银的受热分解

2.硝酸的分解

3.电解水溶液

⑴电解饱和食盐水

按反应物种类进行分类:

1.酸的分解反应。

⑴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如H?CO?=CO?↑+H?O,H?SO?=SO?↑+H?O

⑵某些含氧酸的分解比较特殊,

如硝酸的分解:

4HNO?(浓)=4NO?↑+O?↑+2H?O,

次氯酸分解

2HClO=2HCl+O?↑

磷酸脱水

4H?PO?=(HPO?)?+4H?O↑(条件:高温)

2H?PO?=H?P?O?+H?O↑(条件:高温)

3H?PO?=H?P?O?+2H?O↑(条件:高温)

2.碱的分解反应。

活泼金属的氢氧化物较难分解,难溶性碱一般都较易分解:

2Al(OH)?=Al?O?+3H?O,

2Fe(OH)?=Fe?O?+3H?O,

Cu(OH)?=CuO十H?O。

3.盐的分解反应。

碳酸盐、硝酸盐、铵盐一般都较易分解,且反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⑴碳酸盐的分解。

碳酸盐=金属氧化物十CO?↑

如CaCO?=CaO+CO?↑,CuCO?=(高温)CuO+CO?↑(条件:高温)

K?CO?、Na?CO?比较稳定,很难分解,而其酸式盐较易分解:

2NaHCO?=Na?CO?+CO?↑+H?O

Ca(HCO?)?=CaCO?+CO?↑+H?O

⑵硝酸盐的分解反应。硝酸盐受热均易分解,并放出氧气,其规律大体如下:

活动性强的金属(K、Ca、Na)硝酸盐=亚硝酸盐十O?↑:

如 2KNO?=2KNO?+O?↑。

处于活动性顺序表中间的金属(Mg、Cu等)的硝酸盐=金属氧化物十NO?↑十O?↑:

如 2Mg(NO?)?=2MgO+4NO?↑+O?↑

2Cu(NO?)?=2CuO+4NO?↑+O?↑

不活动金属(Hg、Ag、Au)的硝酸盐=金属十NO?↑+O?↑:

如 Hg(NO?)?=Hg十2NO?↑十O?↑

2AgNO?=2Ag+2NO?↑+O?↑

⑶铵盐的分解反应。铵盐受热易分解,一般都有氨气放出:

如 (NH?)?SO?=2NH?↑+H?SO?

NH?HCO?=NH?↑+CO?↑+H?O。

⑷其它盐类的分解反应

如 2KClO?=2KCl+3O?↑

2KMnO?=K?MnO?+MnO?+O?↑

4.氧化物的分解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容易发生分解反应

2H?O?=H?↑+O?↑

金属氧化物一般分解的规律是: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铜后的金属氧化物受热易分解:

如 2HgO=2Hg+O?↑,2Ag?O=4Ag+O?↑

活泼的金属氧化物,给它们熔化态通电流可使其分解:

如 2Al?O?(熔化)=4Al+3O?↑

为什么H化物中的非金属元素一定是最低价态啊

#高一#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考 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元素周期表有哪些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不同。多数金属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2个s 电子,而非金属元素比较复杂。H、He 有1、2个电子,He 以外的希有气体的价电子层结构为 ns 2 np 6 ,共有8个电子,第IIIA族到VIIA族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s2sp1-5 ,即有3—7个价电子。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少,它们倾向于失去这些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多,它们倾向于得到电子。

在单质结构上,金属的特点是以金属键形成球状紧密堆积,既没有饱和性又没有方向性,所以金属具有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等通性。非金属单质大都是由2或2个以上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分子中的键既有饱和性又有方向性。如以N代表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则该元素在单质分子中的共价数等于8-N 。对于H则为2-N。

希有气体的共价数等于 8-7 = 0 ,其结构单元为单原了分子。这些单原子分子借范德华引力结合成分子型晶体。

策VIIA族,卤素原子的共价等于8-7=1。每两个原子以一个共价键形成双原子分子,然后获范德华力形成分子型属体。H的共价为2-1=1,也属于同一类型。

第VIA族的氧、硫、硒等元素的共价数为 8-6=2。第VA族的氮、磷、砷等元素的共价为8-5=3。在这两族元素中处于第2周期的氧和氮,由于内层只有1电子,每两个原子之间除了形成σ键外,还可以形成p-pπ键,所以它们的单质为多重键组成的双原于分子。第3、4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如S、Se、P、As等,则因内层电子较多,最外层的 p 电子云难于重叠为p-pπ键,而倾向于形成尽可能多的σ单键,所以它们的单质往往是由一些原子以共价单键形成的多原于分子,然后由这些分了形成分子型晶体。

第IVA族,碳族的共价为8-4=4,这一族的非金属C和Si的单质基本上属于原于晶体。在这些晶体中,原子通过由 sp 3 杂化轨道所形成的共价单键而结合成庞大的分子。

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的结构和性质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小分子物质,如单原子分子的希有气体及双原子分子的 X2(卤素)、O2、N2及H2等。在通常状况下,它们是气体。其固体为分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低。第二类为多原子分子物质,如S8、P4 和As4等。在通常状况下,它们是固体,为分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高,且不容易挥发。第三类为大分子物质,如金刚石、晶态硅和硼等都系原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高,且不容易挥发。在大分子物质中还有一类过渡型晶体,如石墨,它也是由无数的原于结合而成的巨大分子,但键型复杂,晶体属于层型。

总之,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不是分子型晶体就是原子型晶体,所以它们的熔点或沸点的差别都较大。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区别,还反映在生成化合物的性质上。例如金属元素一般都易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形成单原子或多原子阴离子。在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中, F、Cl、Br、O、P、S较活泼,而N、B、C、Si在常温下不活泼。活泼的非金属容易与金属元素形成卤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氢化物或含氧酸盐等等。非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也可以形成卤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无氧酸和含氧酸等。绝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显酸性,能与强碱作用。准金属的氧化物既与强酸又与强碱作用而显。大部分非金属单质不与水作用,卤素仅部分地与水反应,碳、磷、硫、碘等被浓硝或浓硫酸所氧化。有不少非金属单质在碱性水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或者与强碱反应,但非歧化反应。例如:

3C12 + 6NaOH = 5NaCl + NaClO3 + 3H2O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4P + 3NaOH + 3H2O = 3NaH2PO2 + PH3

Si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2B + 2NaOH + 2H2O = 2NaBO2 + 3H2

碳、氮、氧、氟等单质无此反应。

关于卤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在元素各论中都有所叙述。下面仅就分子型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某些性质加以归纳和小纳。

求一份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的知识点及对应的误区

 1、原子结构

 (1).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正例:612C 、613C 、614C三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8。

 反例1:只有氕(11H)原子中没有中子,中子数为0。

 (2).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

 正例1:613C 、614C 、13H 等大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正例2: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大于质子数的2倍。

 反例1:氕(11H)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

 反例2:氘(11H)、氦(24He)、硼(510B)、碳(612C)、氮(714N)、氧(816O)、氖(1020Ne)、镁(1224Mg)、硅(1428Si)、硫(1632S)、钙(2040Ca)中子数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不大于质子数。

 (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正例: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质子数相同:H+ 、H- 、H等。

 反例1:不同的中性分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e、HF、H2O、NH3、CH4 。

 反例2:不同的阳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a+、H3O+、NH4+ 。

 反例3:不同的阴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H4+ 、OH-和F-、Cl和HS。

 2、电子云

 (4).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

 含义纠错: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核外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3、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反例2:IVA的非金属元素,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

 说明:IVA的非金属元素是形成原子晶体的主力军,既可以形成单质类的原子晶体:金刚石、硅晶体;也可以形成化合物类的原子晶体:二氧化硅(水晶、石英)、碳化硅(金刚砂)。

 (7).微粒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就一定大。

 正例1: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r(I)>r(Br)>r(Cl)>r(F)。

 正例2:同主族元素的离子,电子层数多的离子半径就一定大,r(Cs+)>r(Rb+)>r(K+)>r(Na+)>r(Li+)。

 反例1:锂离子半径大于铝离子半径。

 (8).所有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正例1:前20号元素中C、N 、Si、P 、S、Cl 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反例1:前20号元素中H、B、O、F例外。

 (9).所有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

 正例1:前10号元素中H、Li 、Be、B 、C、N 等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

 反例1:前10号元素中O、F例外。

 (10).含氧酸盐中若含有氢,该盐一定是酸式盐。

 正例1:常见的酸式盐:NaHCO3 、NaHC2O4、NaH2PO4 、Na2HPO4 、NaHS、NaHSO3、NaHSO4 。

 反例1:Na2HPO3为正盐,因为H3PO3为二元酸,NaH2PO3为酸式盐。

 反例2:NaH2PO2为正盐,因为H3PO2为一元酸。

 (11).酸式盐水溶液一定显酸性。

 正例1:NaHC2O4 、NaH2PO4 、NaHSO3 、NaHSO4等酸式盐水溶液电离呈酸性。

 反例1:NaHCO3 、Na2HPO4、NaHS等酸式盐水溶液都会因发生水解而呈碱性。

 4、元素周期表

 (12).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IA元素。

 正例1:氢、锂、钠、钾、铷、铯、钫等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排布在IA 。

 反例1: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B元素如Cu、Ag、Au 。

 反例2: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也可能是VIB族的Cr、Mo 。

 (13).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IIA族元素。

 正例1:铍、镁、钙、锶、钡、镭等元素的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排布在IIA。

 反例1: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IIB族元素,如:Zn、Cd、Hg 。

 反例2: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元素也可能是Sc(IIIB)、Ti(IVB)、V(VB)、Mn(VIIB)、Fe(VIII)、Co(VIII)、Ni(VIII)等。

 (14).第8、9、10列是VIIIB。

 定义纠错:只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副族,由于其原子结构的特殊性,规定第8、9、10列为VIII族,而不是VIIIB。

 (15).第18列是VIIIA 。

 定义纠错: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是主族,该列成员有:氦、氖、氩、氪、氙、氡,由于其化学性质的非凡的惰性,曾一度称其为惰性气体族,后改为稀有气体族,根据其化学惰性,不易形成化合物,通常呈0价,现在称其为零族。

 5、化学键

 (16).只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正例:H2 、D2 、T2 混在一起通常被认为是纯净物。

 反例:同素异形体之间构成的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O2和O3等构成的是混合物。

 (17).共价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概念纠错: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有离子键,因为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18).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正例: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如:H2O2 、C2H4 、C2H2 等含有两个碳原子以上的有机非金属化合物。

 反例:Na2O2 、CaC2、CH3CH2ONa、CH3COONa等含有两个以上碳原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就含有非极性键,但它们是离子化合物。

 (19).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正例:非金属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CH4 、NH3、H2O 、HF等。

 反例:固态金属氢化物NaH、CaH2 是离子化合物。

 (20).键能越大,含该键的分子一定就越稳定。

 正例1:HF的键能比HI的键能大,HF比HI稳定。

 正例2:MgO的键能比NaF的键能大,MgO比NaF稳定,熔沸点MgO比NaF的高。

 正例3:Al的键能比Na的键能大,Al比Na稳定,熔沸点Al比Na的高。

 反例:叠氮酸HN3中氮氮三键键能很大,但是HN3却很不稳定。

 (21).只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正例: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烃、烃的含氧衍生物、单糖、双糖等只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反例:铵盐类(NH4Cl)、类铵盐(PH4I)是离子化合物。

 (22).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正例:氯化钠、氯化镁、氟化钠、氟化钙等活泼非金属与活泼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反例:AlCl3例外不是离子化合物。

 (23).非金属单质中一定存在非极性键。

 正例:氢气、金刚石、石墨、氮气、氧气、臭氧、氟气、氯气、红磷、白磷、单斜硫等非金属单质中一定存在非极性键。

 反例:稀有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单质内不存在非极性键。

 (24).非金属单质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正例:同核双原子分子:氢气、氮气、氧气、氟气、氯气,同核多原子分子:白磷(正四面体结构)都是非极性分子。

 反例: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

 (25).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正例:非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非极性键形成的多原子分子如果分子空间结构对称,就是非极性分子。

 反例:臭氧分子是非极性键构成的角型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所以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

 6、晶体结构

 (26).晶体中有阳离子就一定含有阴离子。

 正例:离子晶体中有阳离子一定同时有阴离子。

 反例:金属晶体有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却没有其它的阴离子。

 (27).有金属光泽能导电的单质一定是金属单质。

 正例:金属的物理共性是都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反例:石墨、硅晶体虽然有金属光泽,但却是非金属单质,并且石墨是导体,硅晶体是半导体。

 (28).固体一定是晶体。

 正例:食盐固体是晶体,食盐晶体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形状。

 反例:CuSO4 和.Na2CO3虽然是离子化合物,但CuSO4和Na2CO3是粉末,CuSO4?5H2O和Na2CO3?10H2O是晶体。

 (29).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一定越高。

 正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卤素、烷烃的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一定越高。

 反例:同族非金属氢化物含氢键的化合物的熔沸点会出现反常现象,如:HF>HI ,NH3 >AsH3 ,H2O>H2Te 。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

一. 化学基本概念

A.物质和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1.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氧气、氯化钠、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等。有固定组成。有固定的性质,例如熔点、沸点等。混合物经分离提纯可得纯净物。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分成金属单质(如锌、铁、铜等)、和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氯气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氖、氩等)。

4.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5.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又分成酸(见酸的分类与命名)、碱(见碱的命名)、盐(见盐的分类和命名)、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例如灼热的木炭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7.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能否反应,所表现出的活动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等。

8.混合物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溶液等均是混合物。

(2)没有固定的组成。

(3)各种物质保持原有的性质,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

9.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Na+),氯原子在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Cl--)。

(3) 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常见的带电的原子团有:OH--、NO3--、CO32-、SO42-、NH4+等。

10.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1)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某些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常见的盐类如NaCl、KF,常见的碱,如NaOH等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2) 共价化合物:不同元素的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例如氯化氢(HCl)、水(H2O)等。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例如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一个电子,而氢元素的原子也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为两原子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叫做共用电子对。因原子对电子吸引力的强弱而使电子对有所偏移,电子对偏向一方略显负电性,偏离一方略显正电性,相互吸引形成共价化合物,但作为分子整体仍是电中性。

11.无机物: 一般指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CO、CaCO3等少数物质除外)。

1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等。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并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沉淀(难溶物)的析出或消失;气体的吸收或放出等。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1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导电、传热等。

15.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CO、CO2、CaCO3等少数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故把它们当作无机化合物来研究。

16.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 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Mg)和镁离子(Mg2+)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12,统称镁元素。

(2) 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 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 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17.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 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8.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9.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 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 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B.化学用语.

1. 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1) 氢元素一般是+1价,氧元素是-2价。

(2) 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元素在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价,与金属元素及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负价。

(3) 原子团的化合价:见练习册。 常见变价元素的化合价:Cu +1、+2 Hg +1、+2 Cl -1、+1、+3、+5、+7 S -2、+4、+6 C -4、+2、+4

2. 化合价: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1) 化合价的数目: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 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3) 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4) 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1) 意义: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 书写方法: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

①反应物化学式写在左边,生成物化学式写在右边,中间用“=”相连接。

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边配上必要的系数使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③要注明反应所需要条件,如需要加热,使用催化剂等均需在等号上边写出。如需要两个以上条件时,一般把加热条件写在等号下边(或用Δ表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注明生成物状态,用“↑”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有难溶物产生。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很多,在初中一般用最小公倍法;即:A、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是一单一双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B、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 定义:化学式表示这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所含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实验测得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形成该化合物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得任意改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如“CO2”表示二个二氧化碳分子。

(2) 书写方法①单质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单质,每个分子中有两个原子,在符号右下角加“2”例如H2等。稀有(惰性)气体是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He(氦气)等。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组成比较复杂,习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Fe(铁)、Cu(铜)等。②化合物一般把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个数写在右下角。例如H2SO4、Na2CO3等。

5. 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表示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Na+”表示。硫原子获得二个电子后带二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用“S2-”表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用“n+”或“n-”表示。

6.元素符号:统一取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的符号。在化学元素译名和制定化学名词方面,我国化学先驱者徐寿做出了重大贡献。

(1) 概念: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边的字数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 书写方法:书写元素符号时要规范,切莫大小写颠倒,乱用,如钙元素的符号“Ca”。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氯元素符号为Cl

(3) 常见元素符号:钾~K 钙~Ca 钠~Na 铝~Al 锌~Zn 铁~Fe 锡~Sn 铅~Pb 铜~Cu 汞~Hg 银~Ag 铂~Pt 金~Au 钡~Ba 锰~Mn 氢~H 氧~O 氮~N 碳~C 氯~Cl 氦~He 氖~Ne 氩~Ar 磷~P 硫~S

如果几种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铜元素的符号写作Cu等,但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

7. 原子结构示意图例。

C.化学量

1. 式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式量,式量是比值。

说明: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此外,还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

2.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C-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化学反应的类型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例如, 某些含氧酸受热分解:H2CO3=H2O+CO2↑

不溶性碱加热分解:Cu(OH)2=CuO+H2O(加热)

某些含氧酸盐加热分解:CaCO3=CaO+H2O(高温)

2.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

(2)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3.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常见的化合反应有:

(1)金属跟非金属的反应,例如:

点燃

点燃

Mg+O2 ==== MgO 2Na+Cl2 ==== 2NaCl等

(2)非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例如:

点燃

C+O2 ==== CO2

(3)碱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例如:

Na2O+H2O =NaOH

高温

(4)酸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 例如:SO3+H2O = H2SO4 等

(5)其他,如2C+CO2 = 2CO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但是在一个反应里同时发生的。即有一种物质跟氧化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里的氧被夺去,也就是说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5.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1)常见的置换反应是酸跟活性金属反应,盐跟某些金属反应,它们是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进行的反应。 例如:Zn+H2SO4 ===ZnSO4+H2↑ Cu+2AgNO3 === Cu(NO3)2+2Ag

(2)一些具有还原性的单质与氧化物之间所发生的反应,也属置换反应又叫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H2+CuO===Cu+H2O

E.溶液

1.

7

pH: pH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中性

(1)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碱性增强

酸性增强

pH=7时溶液呈中性 pH<7时溶液呈酸性 pH>7时溶液呈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方法是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便可知待测液的pH。

(4) pH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pH小于4或大于8.5时,一般作物难于生长。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液是否饱和不取决于溶液浓度的大小即浓、稀),但对一定温度下的同一溶质来讲,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4.潮解:有些晶体能吸收空气里的水蒸气,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这个现象叫做潮解,例如氢氧化钠、氯化钙在空气中都易潮解。潮解过程是晶体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

5.风化: 在室温时和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风化。例如NaCO3·10H2O,在干燥空气里会失去水成为白色粉末。风化所发生的变化属化学变化。

6.过滤: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例如粗盐的提纯就是把粗盐溶于水,经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7.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是指根据各种不同需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

8.结晶、晶体

(1) 把固体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自然挥发),溶液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解不了的过剩的溶质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固体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制取晶体的方法有: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例如,海水晒盐。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一般取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例如,冷却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即可得到硝酸钾晶体。

9.结晶水合物: 溶质从溶液中成为晶体析出时,常结合一定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结晶水合物,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蓝矾(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 H2O、绿矾~FeSO4·7H2O、明矾~KAl(SO4)2·12 H2O等。

(1)

结晶水合物有一定的组成,它们是纯净物。

(2)

(白色)

(蓝色)

结晶水合物受热后易失去结晶水。 例如:CuSO4·5H2O == CuSO4+5H2O

10.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1)要有一个确定的温度,这是因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2)溶剂是100 .(3)溶液要成为饱和溶液。溶解度要用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表示。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大小。

说明:溶解性与溶解度不同,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通常用易溶(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可溶(溶解度大于1g)、微溶(溶解度小于1g)、难溶(溶解度小于0.001g)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11. 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常用来溶解碘、油脂等。

(2) 溶质:被溶剂所溶解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做溶质。例如食盐、浓硫酸、二氧化碳等均可作溶质溶解在水里。

1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用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来表示的方法叫做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

1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浓度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1)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温度无关。

(2)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在100中,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值小于同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ⅹ100℅

例如10%的硝酸钾溶液,表示100g硝酸钾溶液中有硝酸钾10g,水90g。

1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乳状液)。例如油脂与水的混合物,静置后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液滴,由于比水轻而悬浮于水面形成上下两层。

15. 体积比: 用两种液体的体积比表示的溶液组成的方法。例如配制1∶5即指1体积浓硫酸(一般指98%、密度1.84g/cm3)与5体积水配制成的溶液。体积比换算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注意溶质、溶剂或溶液的体积需通过密度换算成质量时才能相加。 因为:密度=质量/体积 所以:溶液质量=密度×溶液体积,另外还有用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叫ppm。

16.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悬浮液)。例如浑浊的河水,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形成的浑浊液体等。悬浊液不稳定,静置后由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会下沉。

17.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 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例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等。

(2) 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还决定于压强和温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增大;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3×103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水里的体积数。例如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即表示在1.03×103Pa,0℃时1体积水中可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18 再结晶(重结晶): 根据几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它们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把它们分离。例如食盐、硝酸钾的混合物,将它们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再降温,部分硝酸钾成晶体析出,大部分食盐仍溶解在溶液里(称为母液)。经过滤可得硝酸钾晶体。把上述硝酸钾晶体再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后降温,又有较纯净硝酸钾晶体析出。食盐仍留在滤液(母液)里,这种通过几次结晶分离的方法叫做再结晶(也叫重结晶)。

二. 元素化合物

A.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