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对吗_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
1.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2.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化学?给点具体的建议
3.氧气是什么?
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5.求一份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6.高温下分解的含氧酸盐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表达式:A+B=AB
初中常见化合反应: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很多金属都能跟氧气直接化合。例如常见的金属铝接触空气,它的表面便能立即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内层铝继续被氧化。4Al+3O2=2Al2O3
2.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经点燃,许多非金属都能在氧气里燃烧,如:C+O2CO2
3.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许多金属能与非金属氯、硫等直接化合成无氧酸盐。如 2Na+Cl22NaCl
4.氢气+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因氢气性质比较稳定,反应一般需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进行。如 2H2+O22H2O
5.碱性氧化物+水→碱. 多数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判断某种碱性氧化物能否跟水直接化合,一般的方法是看对应碱的溶解性,对应的碱是可溶的或微溶的,则该碱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如: Na2O+H2O=2NaOH. 对应的碱是难溶的,则该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直接化合。如CuO、Fe2O3都不能跟水直接化合。
6.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除SiO2外,大多数酸性氧化物能与水直接化合成含氧酸。如: CO2+H2O=H2CO3
7.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Na2O+CO2=Na2CO3。大多数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可以进行这一反应。其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碱性越强,酸性氧化物对应的酸酸性越强,反应越易进行。
8.氨+氯化氢→氯化铵氨气易与氯化氢化合成氯化铵。如: NH3+HCl=NH4Cl
9.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形成二氧化硫S+O2=SO2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特征:一换一
表达式:A+BC=B+AC 或 AB+C=AC+B
1.金属跟酸的置换
是金属原子与酸溶液中氢离子之间的反应。
要特别注意不能用浓硫酸,硝酸,它们有强氧化性,先将金属氧化成对应氧化物,氧化物再溶于酸中,然后继续氧化,继续溶解,反应得以继续
Zn+2HCl= ZnCl?+H?↑
Zn+H?SO?(稀硫酸) = ZnSO?+H?↑
2Al+3H?SO?(稀硫酸) = Al?(SO?)?+3H?↑
2.金属跟盐溶液的置换
是金属原子跟盐溶液中较不活泼金属的阳离子发生置换。如:
Cu+Hg(NO?)? = Hg+Cu(NO?)?
根据元素性质分类
按元素的性质划分,金属与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1.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2Al+Fe?O? =高温= Al?O?+2Fe (铝热反应。Al还可与V?O?.CrO?.WO?.MnO?等发生置换)
Fe+CuSO? = FeSO?+Cu
2.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
Zn+2HCl = H?↑+ZnCl?
2Na+2H?O = 2NaOH+H?↑
2Mg+CO? = 2MgO+C(条件:点燃)
3Fe+4H?O(g) =高温= Fe?O?+4H?
4Na+3CO? =点燃= 2Na?CO?+C
3.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C+2CuO =高温= 2Cu+CO?↑
4.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
2F?+2H?O = 4HF+O?
2C+SiO? = Si+2CO ↑
C+H?O =高温= CO+H?
2H?+SiCl? = Si+4HCl
Cl?+2NaBr = Br?+2NaCl
O?+2H?S = 2S↓+2H?O
Br?+2HI = 2HBr+I?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分类
按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划分,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与不同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1.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Na+KCl =高温= NaCl+K↑(一般是774℃)
2Na+2H?O = 2NaOH+H?↑
2H?S+O? = 2S+2H?O
2C+SiO? = Si+2CO↑
F?+2HCl = 2HF+Cl?
2.不同主族元素单质间的置换
Mg+2HCl = MgCl?+H?↑
2Mg+CO? = 2MgO+C
2Al+6HCl = 2AlCl?+3H?↑
2F?+2H?O = 4HF+O?
C+H?O(g)=高温= CO+H?
2H?+SiCl? = Si+4HCl
H?S+Cl? = S+2HCl
3Cl?+8NH? = 6NH?Cl+N?
4NH?+3O? =点燃= 2N?+6H?O (氨气在纯氧中燃烧)
3.主族元素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2Al+Fe?O? = Al?O?+2Fe
C+CuO = Cu+CO↑
4Na+TiCl? = 4NaCl+Ti
4.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主族元素单质
3Fe+4H?O(g)=加热= Fe?O?+4H?
5.副族元素的单质置换副族元素的单质
Fe+CuSO? = FeSO?+Cu
根据物质类别分类
按物质类别划分,单质与氧化物间的置换和单质与非氧化物间的置换。
1.单质与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Na+2H?O = 2NaOH+H?↑
2Mg+CO? =点燃= 2MgO+C
3Fe+4H?O = Fe?O?+4H?↑
C+FeO =高温= Fe+CO↑
2F?+2H?O = 4HF+O?↑
2C+SiO? = Si+2CO↑
2Al+Fe?O? = Al?O?+2Fe
C+H?O(g)=高温= CO+H?
Si+2FeO = 2Fe+SiO?
2.单质与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
2H?+SiCl? = Si+4HCl
H?S+Cl? = S+2HCl
3Cl?+8NH? = 6NH?Cl+N?
4NH?+3O? = 2N?+6H?O
Mg+2HCl = MgCl?+H?↑
2Al+6HCl = 2AlCl?+3H?↑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最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特征:双交换,价不变
表达式:AB+CD=AD+CB
发生条件:
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如HCl、H2SO4、HNO3等),可发生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
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强酸与碳酸盐反应;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碱+盐:强碱与铵盐反应;两种反应物都可溶、交换离子后有沉淀、水、气体三者之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发生反应。
酸与盐
(反应时酸可以不溶,例如硅酸溶于碳酸钠浓溶液)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如:2HCl+CaCO3=CaCl2+H2O+CO2↑(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同)
H2SO4+BaCl2=2HCl+BaSO4↓
HCl+AgNO3=HNO3+AgCl↓
大多数酸都可以与碳酸盐(碳酸氢盐)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以钠盐为例: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酸与碱
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
如:H2SO4+Cu(OH)2=CuSO4+2H2O
H2SO4+Ca(OH)2=CaSO4↓+2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Ba(OH)2=BaSO4↓+2H2O
2HCl+Cu(OH)2=CuCl2+2H2O
2HCl+Ca(OH)2=CaCl2+2H2O
HCl+NaOH=NaCl+H2O
2HCl+Ba(OH)2=BaCl2+2H2O
盐与盐(可溶)
反应时一种盐完全可以不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除非产生气体),例如硫酸氢钠溶解碳酸镁。
如:Na2SO4+BaCl2=2NaCl+BaSO4↓(生成白色沉淀)
Na2CO3+CaCl2=2NaCl+CaCO3↓(白色沉淀)
Na2CO3+BaCl2=2NaCl+BaCO3↓(白色沉淀)
KI+HgCl2=KCl+HgI↓(橙色沉淀)
盐与碱
反应时盐和碱均可溶于水,碱难溶的例子见于硫酸氢盐溶解氢氧化镁,盐难溶的例子见于氢氧化钠溶解硫酸铅。(最普遍的,是强碱和弱盐反应生成弱碱和强盐)
如:2NaOH+CuSO4=Na2SO4+Cu(OH)2↓
NaOH+NH4Cl=NaCl+NH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3NaOH+FeCl3=Fe(OH)3↓+3NaCl
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都不会与氯化钠发生反应。
酸与金属氧化物
例如: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注意: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特例:NaOH+Al(OH)3=Na[Al(OH)4](四羟基合铝酸钠)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特征:一变多(只有化合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
表示式:AB=A十B
一、加热分解的产物有两种
1.分解成两种单质
⑴气态氢化物的分解
碘化氢的分解 2HI=H?↑+I?
⑵氯化银的分解
氯化银的分解 2AgCl=2Ag+Cl?↑
⑶电解
电解水 2H?O=2H?↑+O?↑(条件:通电)
2.分解成两种化合物
⑴不稳定盐类的分解
碳酸钙的高温分解 CaCO?=(高温)CaO+CO?↑
⑵不稳定弱碱的分解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2Al(OH)?=Al?O?+3H?O
⑶不稳定弱酸的分解
碳酸的分解 H?CO?=H?O+CO?↑
⑷含结晶水的盐类的脱水
十水碳酸钠的风化 Na?CO?·10H?O=Na?CO?+10H?O
3.分解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⑴不太稳定的盐类的分解
氯酸钾的催化分解 2KClO?(MnO?)===(△)2KCl+3O?↑
⑵不稳定酸的分解
次氯酸的分解 2HClO=2HCl+O?
⑶双氧水的分解
受热(或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 2H?O?=2H?O+O?
二、加热分解的产物有三种
1.不稳定盐类的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⑵亚硫酸的酸式强碱盐受热分解
亚硫酸氢钠受热分解
⑶铵盐的受热分解
碳酸铵受热分解
⑷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⑸硝酸盐的受热分解
硝酸银的受热分解
2.硝酸的分解
3.电解水溶液
⑴电解饱和食盐水
按反应物种类进行分类:
1.酸的分解反应。
⑴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如H?CO?=CO?↑+H?O,H?SO?=SO?↑+H?O
⑵某些含氧酸的分解比较特殊,
如硝酸的分解:
4HNO?(浓)=4NO?↑+O?↑+2H?O,
次氯酸分解
2HClO=2HCl+O?↑
磷酸脱水
4H?PO?=(HPO?)?+4H?O↑(条件:高温)
2H?PO?=H?P?O?+H?O↑(条件:高温)
3H?PO?=H?P?O+2H?O↑(条件:高温)
2.碱的分解反应。
活泼金属的氢氧化物较难分解,难溶性碱一般都较易分解:
2Al(OH)?=Al?O?+3H?O,
2Fe(OH)?=Fe?O?+3H?O,
Cu(OH)?=CuO十H?O。
3.盐的分解反应。
碳酸盐、硝酸盐、铵盐一般都较易分解,且反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⑴碳酸盐的分解。
碳酸盐=金属氧化物十CO?↑
如CaCO?=CaO+CO?↑,CuCO?=(高温)CuO+CO?↑(条件:高温)
K?CO?、Na?CO?比较稳定,很难分解,而其酸式盐较易分解:
2NaHCO?=Na?CO?+CO?↑+H?O
Ca(HCO?)?=CaCO?+CO?↑+H?O
⑵硝酸盐的分解反应。硝酸盐受热均易分解,并放出氧气,其规律大体如下:
活动性强的金属(K、Ca、Na)硝酸盐=亚硝酸盐十O?↑:
如 2KNO?=2KNO?+O?↑。
处于活动性顺序表中间的金属(Mg、Cu等)的硝酸盐=金属氧化物十NO?↑十O?↑:
如 2Mg(NO?)?=2MgO+4NO?↑+O?↑
2Cu(NO?)?=2CuO+4NO?↑+O?↑
不活动金属(Hg、Ag、Au)的硝酸盐=金属十NO?↑+O?↑:
如 Hg(NO?)?=Hg十2NO?↑十O?↑
2AgNO?=2Ag+2NO?↑+O?↑
⑶铵盐的分解反应。铵盐受热易分解,一般都有氨气放出:
如 (NH?)?SO?=2NH?↑+H?SO?
NH?HCO?=NH?↑+CO?↑+H?O。
⑷其它盐类的分解反应
如 2KClO?=2KCl+3O?↑
2KMnO?=K?MnO?+MnO?+O?↑
4.氧化物的分解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容易发生分解反应
2H?O?=H?↑+O?↑
金属氧化物一般分解的规律是:
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铜后的金属氧化物受热易分解:
如 2HgO=2Hg+O?↑,2Ag?O=4Ag+O?↑
活泼的金属氧化物,给它们熔化态通电流可使其分解:
如 2Al?O?(熔化)=4Al+3O?↑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电解原理(电解池装置如图)?
什么是电解
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上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通电后发生反应:CuCl2=Cu?+?Cl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u2++?2Cl-=Cu?+?Cl2↑?)
电解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装置特点)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发生电解反应的条件
①连接直流电源
②阴阳电极?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为阳极
③两级处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
④两电极形成闭合回路
电极反应
电极反应
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物质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l-在阳极上失去电子转化为Cl2,阳极反应式:2Cl--2e=Cl2↑
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成为阴极。物质在阴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如上图装置中,Cu2+在阴极是得到电子转化为Cu,阴极反应式:Cu2++2e=Cu
电解结果
在两极上有新物质生成
电解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阳极:活泼金属—电极失电子(Au,Pt)除外;惰性电极—溶液中阴离子失电子
失电子能力:活泼金属(Mg~Ag)>S2->I->Br->Cl->OH->含氧酸根>F-
阴极:溶液中阳离子得电子
得电子能力:Ag+>Fe3+>Cu2+>H+(酸)>Pb+>Sn2+>Fe2+>Zn2+>H+(水)>Al3+>Mg2+>Na+>Ca2+>K+(即活泼型金属顺序表的逆向)
规律:铝前(含铝)离子不放电,氢(酸)后离子先放电,氢(酸)前铝后的离子看条件
三类电解型的电解规律
①电解水型(强碱,含氧酸,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pH由溶液的酸碱性决定,溶液呈碱性则pH增大,溶液呈酸性则pH减小,溶液呈中性则pH不变。电解质溶液复原—加适量水
②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pH变大。电解质溶液复原—加适量电解质。
③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pH变大。电解质溶液复原—加阴离子相同的酸
④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pH变小。电解质?溶液复原—加阳离子相同的碱或氧化物
意义
使在通常情况下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得到所需的化工产品、进行电镀以及冶炼活泼的金属。在金属的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用处。
电解原理的应用
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制取氯气、氢气、烧碱。
饱和食盐水溶液中存在Na+和Cl-以及水电离产生的H+和OH-。其中氧化性H+>Na+,还原性Cl->OH-。所以H+和Cl-先放电(即发生还原或氧化反应)。
阴极:2H++2e=H2↑?(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等号上为通电)2NaOH+H2↑+Cl2↑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Cl-+2H2O=(等号上为通电)2OH-+H2↑+Cl2↑。
电镀和电解精炼铜
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者合金的过程
条件:①镀件做阴极②镀层金属做阳极③电镀液中含镀层金属离子
电镀时,把待镀的金属制品(即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
阳极:M-ne-=Mn+
阴极:Mn++ne-=M
这样,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镀层金属就均匀地覆盖到镀件的表面。
同样的道理,用纯铜作阴极,用粗铜作阳极,用CuSO4溶液作电解液。通入直流电,作为阳极的粗铜逐渐溶解,在阴极上析出纯铜,从而达到提纯铜的目的。
电解法冶炼金属
钠、钙、镁、铝等活泼金属,很难用还原剂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得到单质,因此必须通过电解熔融的化合物的方法得到。如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可以得到金属钠:
阴极:2Na++2e-=2Na
阳极:2Cl――2e-=Cl2↑
电解时,物质在电极上的放电顺序
(1)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当阳极的电极材料为金属(Pt或Au除外)时,通电后作电极的金属失去电子变成金属离子,溶解到电解质溶液中。
当阳极的电极材料是惰性物质(如Au、Pt或石墨)时,通电后溶液中的阴离子在阳极上失去电子,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多种阴离子时,还原性强的离子先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OH->含氧酸根离子(如SO42-、NO3-等)>F-。Cl-和OH-在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式分别是:
2Cl――2e-=Cl2↑
4OH――4e-=2H2O+O2↑
因为水电离能够产生OH-,所以电解含氧酸盐溶液时,在阳极上是OH-放电生成氧气,而含氧酸根离子不发生变化。(当阳极为惰性金属常用的为C?铂?金?时?自身放电)?
(2)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当溶液中存在多种阳离子时,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越不活泼的金属,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越容易被还原。在水溶液中,铝之前的金属的阳离子不可能被还原。
酸、碱、盐溶液电解规律
(1)无氧酸是其本身的电解
(2)含氧酸是水的电解
(3)可溶性碱是水的电解
(4)活泼性金属的含氧酸盐也是水的电解
(5)活泼金属的无氧盐阴极析出氢气并伴随溶液显碱性,阳极析出非金属单质
(6)不活泼金属的无氧盐是该盐的电解
(7)中等活动性金属的含氧酸盐阴极析出金属,阳极得到氧气同时酸性提高
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化学?给点具体的建议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
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
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六、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 还原剂
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 活泼金属单质:Na、Mg、Al、Zn、Fe?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
高价金属离子:Fe3+、Sn4+不活泼金属离子:Cu2+、Ag+?其它:[Ag(NH3)2]+、新制Cu(OH)2? 低价金属离子:Fe2+、Sn2+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S2-、H2S、I
-、HI、NH3、Cl-、HCl、Br-、HBr
含氧化合物:NO2、N2O5、MnO2、Na2O2、H2O2?、HClO、HNO3、浓H2SO4、NaClO、Ca(ClO)2、KClO3、KMnO4、王水 低价含氧化合物:CO、SO2、H2SO3、Na2SO3、Na2S2O3、NaNO2、H2C2O4、含-CHO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有:S、SO32-、HSO3-、H2SO3、SO2、NO2-、Fe2+及含-CHO的有机物?
七、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3S+4 HNO3(稀)===3SO2+4NO↑+2H2O
2.温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冷、稀4
高温
Cl2+2NaOH=====NaCl+NaClO+H2O
3Cl2+6NaOH=====5NaCl+NaClO3+3H2O
3.溶液酸碱性.
2S2- +SO32-+6H+=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Fe2+与NO3-共存,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
4.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1、2P+3Cl22PCl3(Cl2不足) ; 2P+5Cl22 PCl5(Cl2充足)
2、2H2S+3O22H2O+2SO2(O2充足) ;2H2S+O22H2O+2S(O2不充足)
3、4Na+O22Na2O 2Na+O2Na2O2
4、Ca(OH)2+CO2CaCO3↓+H2O ;Ca(OH)2+2CO2(过量)==Ca(HCO3)2
5、C+O2CO2(O2充足) ;
2 C+O22CO (O2不充足)
6、8HNO3(稀)+3Cu==2NO↑+2Cu(NO3)2+4H2O 4HNO3(浓)+Cu==2NO2↑+Cu(NO3)2+2H2O
7、AlCl3+3NaOH==Al(OH)3↓+3NaCl ; AlCl3+4NaOH(过量)==NaAlO2+2H2O
8、NaAlO2+4HCl(过量)==NaCl+2H2O+AlCl3 NaAlO2+HCl+H2O==NaCl+Al(OH)3↓
9、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HNO3(冷、浓)→(钝化)
10、Fe+6HNO3(热、浓)Fe(NO3)3+3NO2↑+3H2O
Fe+4HNO3(热、浓)Fe(NO3)2+2NO2↑+2H2O
浓H2SO4
浓H2SO4
11、Fe+4HNO3(稀)Fe(NO3)3+NO↑+2H2O 3Fe+8HNO3(稀) 3Fe(NO3)3+2NO↑+4H2O
140℃
170℃
12、C2H5OH CH2=CH2↑+H2O C2H5-OH+HO-C2H5 C2H5-O-C2H5+H2O
13、 +Cl2
+
HCl
+3Cl2 (六氯环已烷)
14、C2H5Cl+NaOH C2H5OH+NaCl C2H5Cl+NaOHCH2=CH2↑+NaCl+H2O
15、6FeBr2+3Cl2(不足)==4FeBr3+2FeCl3 2FeBr2+3Cl2(过量)==2Br2+2FeCl3
八、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
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
不能大量共存.
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
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2+与CO32-、
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 等
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
SiO32- 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
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F-、CN-、SCN-等; 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九、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细检查: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 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FeCl2溶液中通Cl2 :Fe2++Cl2=Fe3++2Cl- 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如:H2SO4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D ”“↑”“↓”符号运用不当
如:Al3++3H2O=Al(OH)3↓+3H+ 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
1×10-amol/L(a>7或a<7)的溶液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十、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2.“从左到右”原则。3.先“塞”后“定”原则。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5.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6.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十一、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二、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及小数点问题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两位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小数点为一位
十三、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2与溴水反应
十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十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Cu2S Cu+Cl2CuCl2
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十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10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0电子的 Ne 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的 HF OH?、
三核10电子的 H2O NH2?
四核10电子的 NH3 H3O+
五核10电子的 CH4 NH4+
2.“18电子”的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18电子的 Ar K+、Ca2+、Cl?、S2?
二核18电子的 F2、HCl HS?
三核18电子的 H2S
四核18电子的 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 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 N2H4、CH3OH
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十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具体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Na<K<Rb<Cs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Cl--<Br--<I--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十八、各种“水”汇集
1.纯净物: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2O;双氧水H2O2;水银Hg; 水晶SiO2。
2.混合物:氨水(分子:NH3、H2O、NH3·H2O;离子:NH4+、OH?、H+)
氯水(分子:Cl2、H2O、HClO;离子:H+、Cl?、ClO?、OH?) 苏打水(Na2CO3的溶液)
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
水泥(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4)
王水(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十九、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 化合作用 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 SO2 活性炭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不可逆 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二十、各种“气”汇集
1.无机的:爆鸣气(H2与O2); 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2.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 裂解气(以CH2=CH2为主) 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二十一、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二十三、规律性的知识归纳
1、能与氢气加成的:苯环结构、C=C 、 、C=O 。
( 和 中的C=O双键不发生加成)
2、能与NaOH反应的:—COOH、 、 。 3、能与NaHCO3反应的:—COOH
4、能与Na反应的:—COOH、 、 -OH 5、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
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
6、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所有的醛(R-CHO); (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7、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
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3.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4.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5.含醛基的化合物
6.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CH2=CH-C=CH2
(二)无机
1.-2价硫(H2S及硫化物); CH3
2.+4价硫(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2价铁: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6FeCl2+3Br2=4FeCl3+2FeBr3 变色
2FeI2+3Br2=2FeBr3+2I2
4.Zn、Mg等单质
如Mg+Br2MgBr2
(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5.-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色
6.NaOH等强碱:Br2+2OH?==Br?+BrO?+H2O
7.AgNO3
8、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一)有机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苯的同系物;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煤产品(煤焦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
-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
+4价硫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亚硫酸盐);
双氧水(H2O2,其中氧为-1价)
9、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和C6H6
2.CH2:烯烃和环烷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10、同分异构体(几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
1、醇—醚 CnH2n+2Ox 2、醛—酮—环氧烷(环醚) CnH2nO
3、羧酸—酯—羟基醛 CnH2nO2 4、氨基酸—硝基烷
5、单烯烃—环烷烃 CnH2n 6、二烯烃—炔烃 CnH2n-2
1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Fe作催化剂;
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
③浓硫酸:70~80℃水浴;
3.卤代烃水解:NaOH的水溶液;
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酸性条件);
5.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6.酚与浓溴水(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二十四、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 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 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二十五、有机物的官能团:
1.碳碳双键: 2.碳碳叁键:
3.卤(氟、氯、溴、碘)原子:—X 4.(醇、酚)羟基:—OH
5.醛基:—CHO 6.羧基:—COOH 7.酯类的基团:
氧气是什么?
学习高中物理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是人类对于自然界无生命物质的属性、结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所作的规律性总结。人类对物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经典物理学的研究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经典物理学的研究特点是通过人们感官的感知或通过人为的装置对物质结构、运动形式的直接观察,得出规律性或特殊性的结论。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特点是通过精密准确的、按照人为安排的高科技仪器的实践检测,而间接认识到组成物质内部结构的基本粒子运动和转变的规律性或特殊性的结论。所以说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我们必须遵从物理现象、知识、规律的发现、研究的方法,取相应的方法去学习物理。即:从课内外的活动性学习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乐于观察,善于观察,记录观察、分析观察、追求解决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如对彩虹的观察,通常人们只注意欣赏他的美丽,而真正的观察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为了研究它的彩色形成原因和虹与霓的彩色排列顺序与什么有关、或为了研究它为什么会形成半圆弧形状、或为了研究彩虹的半径大小的决定因素、或为了研究彩虹与大气气候的关系、…… ;还要抓住与目的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在分析过程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以已有的知识和规律对现象进行分析,找出所观察现象的原因或规律;若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所观察的现象,则必须通过重复实验,观察总结出新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原因。
②.重视实验、积极实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积极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如我们将在高一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他将使我们学会怎样去校验一个物理定律是否正确,学到做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做实验不仅要动手,而且要动脑去设计、去理解、去科学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还要学会分析概括出实验结论;只有积极动手做好这个实验才能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只有认真了才能得到符合事实的结果,只有真正尊重实验事实数据才能发现本实验存在误差、才能理解和找到产生误差的原因、或者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失误,只有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设计实验并通过科学处理数据直观地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才能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和进一步明白它的原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可以体验科学家进行科研实验的科学思想和精神。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最大差异是: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的研究定量化、抽象化、表述的严谨科学化、实验的精确化、解题过程的论文式规范化、物理情景动态化。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所以,要学好高中物理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重视理解。所谓理解就是要弄懂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以及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公式、图像或数表)进行表达。并能解释和说明有关自然科学现象和问题。失去了理解能力就失去了其它能力的基础。下面就理解的方法作几点阐述。
——Ⅰ.怎样理解物理概念或物理量的定义?一般物理概念的定义可分为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文学语言定义法。一般情况下,描述物质属性的物理量用比值定义法。理解这种方式定义的物理量与比值法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反映基本属性,它反映的是这些物理量的决定因素;并且都有自己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每个物理量符号都有确切的含义;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因情况的不同有不同的解法。如W=FScosα可理解为:功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位移成正比,跟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的余弦成正比;或理解为:功的大小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该公式在F为恒力或平均力的条件下才成立;当对物体做功的力为变力时,取平均力或分成若干阶段求解后再求代数和;若力的大小恒定,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该力做功不是与位移相关,而是与路程相关;若对物体做功的恒力是场力,则做功与路径无关,取决于始末位置的沿场力方向的距离;若求合力的功方法有好几种——先求合力后求功、或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所有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各阶段的功再求所有阶段功的代数和;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分解力,再求各方向的合力做的功,最后求各向功的代数和。有的物理概念或物理量其意义是广义的、具有一定性质、特征、条件、关系的,无法用一个数学表达式加以表达,必须用文学语言加以概述——文学语言定义法。如:力、运动、振动、曲线运动、力臂、万有引力、静电感应、静电平衡、电磁感应、光电效应、干涉、衍射、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理解这些概念的定义,应抓住能反映物理现象的性质、特征、条件、关系的关键字词,区分容易混的概念或错误的经验印象,把它与物理事实对应起来,形成一定的物理模型或形象。这样,我们就可以熟练地从相近的物理表述中辨析出正确的说法。如周期、频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交流电的有效值、……等物理量的定义也是如此;要具体计算它的值,就必须依据不同的物理情况进行分析、列式求解。
——Ⅱ.怎样理解物理规律?物理学通常用文学语言表述、公式表述、图像表述或数表表述的方法来描述物理规律。如简谐运动的规律可从动力学的角度用文学语言表述为:“如果一个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往复运动,始终受到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且回复力的大小与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则这个振动就是简谐运动”。用数学语言表述为:“F= - kx”。用图像表述为右图(1)所示。 光从这三方面来理解物理规律还不够,还要从实际物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物理图景的想象图示来理解。如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机械能、时间、对称性、v-t图像、x-t图像、振幅、周期、频率、几种常见模型以及跟非简谐振动的比较。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去理解。如哪些振动可以近似看作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有哪些实际应用?研究简谐运动有什么价值?除此外,有的物理规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牛顿第二定律,可据矢量性进行分解应用,也可以按隔离法或整体法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还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分析解决变加速运动中的加速度问题、超重问题、连接体问题、圆周运动问题、天体问题、振动问题、撞击问题……。不同的物理规律有不同适用条件,且不能只记表达规律的公式而不顾条件。
——Ⅲ.怎样理解物理信息资料?物理课本中的阅读资料、物理练习题、物理课文、科普杂志、中学生学习读物等都是我们中学生为学好物理应该阅读的。但阅读这些物理信息资料与阅读其它文章不同,若是物理学史、或科学家传记,必须读懂时代背景与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读懂科学发现的成果及其社会价值;在理解其精髓的同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的动力。若是物理科学的信息资料、或习题,应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正确想象物理情景和过程,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分析已知信息跟要求解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或理出资料所描述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再利用已有的规律与新理出的规律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切忌用已有的经验或既成模式代替理解的思维过程,以避免产生错误的结论。
②.学会自学。不学会自学就不能培养思维能力,不通过自学很难形成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运用。自学的过程要做到:按上述理解的要求理清概念,罗列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已有的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区分;列出所学物理规律的内容描述和适用条件;通过试应用规律解题,体会运用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写出相关演示实验或应用设备的原理;应用数学工具和逻辑推理去推导或证明相关的推论。
③学会推理和表述。从高考的能力要求和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求来看,推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杂实地进行解题训练,对作业不匆忙应付。要追求解题过程严密的想象、推理和熟练的逻辑思维,力争对推理得出的结论进行正确的判定和尽可能准确简练的表述。一切无法表述的现象都是不会达到推理最高层次的表现。
④学会分析综合与评价 所谓分析综合,就是力求能独立地对所遇到的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境,找出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的运用多方面的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用我们通常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生题熟做,熟题生做。遇到很熟悉的问题要把它当作陌生问题来具体分析解决,防止套题;遇到陌生的复杂问题要把它分解为若干很熟悉的问题来解决,防止出现茫然而无从着手。所谓评价,就是通过物理学习产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并纳入已有的知识范畴,转化为自己对事物判别的价值观;同时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作出价值判断,通过类比区分相近知识,学会对别人或自己的解题过程的做出正误评判,并对复杂物理问题的不同解法的依据、思路、方法技巧作出优劣评定。只要我们的学习存在以上所说的高级心理过程,我们学到的知识就能产生作为。
⑤积极培养自己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⑥做好物理作业 一个小实验、或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或一道习题,都是一个小科研课题,一个课题的解决过程及其表述,就相当于写一篇小论文。它要求根据可靠、逻辑严密、推理条理清晰、物理语言和数学语言的运用准确简洁、过程的书写规范、结论明晰。平常的学习中,我们如果能按这样的要求去严格地完成作业,则我们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将是完整的、严密的、灵活的、能熟练运用的、已纳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范畴的可以产生思想的一部分;我们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就再也没有物理太难学的感觉了。
物理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物理思想有:对称思想、类比思想、守恒思想、量子思想、相对思想、系统思想、统计涨落思想、互动转变思想、……等。物理方法有:模型法、整体与隔离法、等效法、临界法、分解与合成法、设法、图象法、极限法、……等。我们必须通过物理学习获得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就要求做到:①.认真预习。做好预习笔记,列好不能解决和有自己想法、质疑的问题;尝试自用知识的能力。②认真听课。听课是学习物理的最关键环节,一定要注意老师强调的重点。这往往是高考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地方。带着预习问题来学。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听课笔记,特别要记下哪些重要的特殊理解点、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流利简练地进行口头表述。③.课后要积极地去提炼学习所得、实践相关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并总结成自己的东西。
怎样学好化学: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心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学好化学呢?笔者通过这些年的教学,认为学好化学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一、认真阅读化学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看化学书的程序一般分三步。
1.全面看 全面看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的问题。
2.抓关键 在全面看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用语重点看,认真反复琢磨。
3.理思路 看书时要积极思考,重点知识要掌握,难点知识要逐步突破。
总之,看书的程序可概括为:“整体枣部分枣整体”,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索,整体理解。
二、注意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A、针对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一)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
(二)观察实验要与思考相结合
化学实验的观察,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维。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一、二、三”
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人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针对化学用语的学习
(一)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二)写好记好化学式的方法
1.掌握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2.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三)掌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抓住反应规律
2.联系实验现象写好记好化学方程式
三、抓住规律,学会联想,简化记忆
化学,相对于数学.物理来说,偏重记忆的东西较多,“反常”的知识多一些,规律性似科不是很强。如何把貌似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简化记忆,这是学好化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强调指出的是: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记忆,不需记忆的知识是没有的。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主旨是强调记忆,在记忆中体会.深化.升华。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借鉴的。只强调提高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记忆是错误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如何简化记忆,总体说来是要:归纳.概括,使其尽可能条理化,抓规律性的知识。
比如,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五光十色各不相同的,可细细看来,某物质的化学性质实际就是与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物质的反应(中学范围内),如下所示:
金属单质:Na(Li) Mg Al Fe Cu
单质
非金属单质:H2、C Si N2 P O2 S Cl2 (X2)
碱
某物质+ 酸
化合物 盐
氧化物
有机物
只需对物质稍加分析,便会把它的化学性质记全.记准。
又如电解,产物也因电解质不同而不同。当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时,便会发现:电解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含氧酸.强碱的溶液,实际是电解水;电解非含氧酸(除HF),不活泼金属的非含氧酸盐溶液,是在电解溶质;电解活泼金属的非含氧酸盐或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的溶液时,溶质.溶剂同时参加电解。
如此等等,只要你用“心”去学,不断归纳总结,就会把纷杂的知识梳理得整整齐齐。在梳理过程中要注意联想,不会联想的同学是很难把知识学“活”的。有一句广告词:“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变得怎样?”同样,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擅于联想,你的知识就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单就一章一节而言,你可能优秀;如果综合考查,你就很给保持良好。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比如,高中化学没有把氧气单列一节,但氧气的性质却贯穿中学化学始末。这就要求你在学习涉及氧气的性质时,学会联想,由点及面,带动你的化学知识。请参看下表:
金属 Li Na Mg Al Fe Cu
单质
非金属 H2 C Si N2 P S O2
碱 Fe(OH)2
无机物 酸 H2S H2SO3
盐 Na2SO3 FeSO4
氧化物 CO NO SO2 FeO
烃:烷、烯、炔的燃烧反应
有机物 芳烃的燃烧反应
醇、醛的催化氧化
原电池反应的吸氧腐蚀。
生成的氧气的途径也由KMnO4和KClO3的分解扩展到:
盐类分解:KCIO3、KMnO4 AgNO3 NaNO3 Cu(NO3)2
酸的分解:HCIO. HNO3
过氧化物:H2O2分解 Na2O2+ H2O、CO2
电解:CuSO4 AgNO3等溶液
光合作用:CO2+H2O
这样通过O2,你就复习了中学化学中的三本书中的知识。如果把H2.X2.HNO3.H2SO4等物质都联想起来,久而久之,你的知识就不再零散,而是网络化.立体化了,形成了你自己的知识网络,就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四、处处留心,时时总结
我们在学校学习一般要遵从:听讲,看书→思考→练习→思考(归纳.总结,深化知识)这一条路线进行。上课听讲,阅读教材受知识,通过思索,掌握知识,这仅是停留在“理性”阶段(眼到,心到)。通过练习(手到)检验自己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程度。在练习中思考,归类,总结知识,做到触类旁通,跳出题海(手到,心到)。比如,在溶液各离子组可否大量共存,离子的组合方式可以随意变化,但当离子间生成难溶物,气体,弱电解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用双水解反应时是不能同时大量共存的。掌握了这一原则,这类题目尽管不断变换“面孔”,但处理方法是相同的。
在既能与H+反应又能与OH-反应的相关题中,只需总结出:物质〔Al,Al2O3, Al(OH)3〕,弱酸的酸式盐,弱酸弱碱盐,氨基酸.蛋白质这几类物质能满足上述要求,蓁的都不行,这也大简化了记忆。
对有关物质组成的计算中: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中,含硫为a%,让你确定Fe的百分含量。只要稍加注意,量自然是1-3a%了。类似题目很多,如:Na2S,Na2SO3,Na2SO4混合物,知硫的百分含量,求含氧量;CH3COOH和CH3COOCH2CH3混合物中,知氧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求碳的百分含量等解题思路都相同,只要在解题过程中用心体会,总结规律,练习就可起到一当十、当百的作用。
关于PH值的一些计算,烃类燃烧有关计算都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善于总结,处处留心,做治学的有心者。
五、眼到、手到、心到,品尝果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刺激感官.深刻记忆.引发思考的必要手段。你在学习中学会观察与思考了吗?当向Kl溶液中滴加过量氯水后,将会有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若不能,有追问到底的兴趣吗?
在实验室制取乙烯并检验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当把乙烯通入Br2水中,Br2水迅速褪色,你是否意识到,这与我们所学的有机反应的特点(速度较慢)相矛盾?是否想到在乙烯中可能混杂着其它无机还原剂?注意到乙醇和浓H2SO4的混合液在制得乙烯时已经变为棕色.甚至变黑吗?你想过这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吗?如果想了,你能获取较为纯净的乙烯吗?如此等等。只要你用心了,问题就来了。
只停留在想上还不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动手做。“事非经过不知难”,不亲自动手做一做,你是体会不出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难度的。“心想事成”只是人们良好的祝愿。心里想的,手上做的往往不尽合拍,如何解释一些异常现象,如何准备得实验时万无一失,这是提高你学习能力的最好时机。
“有味诗书苦后甜”,经过你的设想、实验、总结,会发现学习化学原来这么有味道,学习好化学也就很容易了。
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氧气(oxygen),氧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化学式O?。化学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熔点-218.4℃,沸点-183℃。不易溶于水,1L水中溶解约30mL氧气。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液氧为天蓝色。固氧为蓝色晶体。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这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仅次于氟有关。
氧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占地壳质量的48.6%,是丰度最高的元素。在烃类的氧化、废水的处理、火箭推进剂以及航空、航天和潜水中供动物及人进行呼吸等方面均需要用氧。动物呼吸、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包括有机物的腐败)都消耗氧气。但空气中的氧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地得到补充。
扩展资料:
氧气的用途:
1、化学工业: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再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
2、国防工业: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
3、医疗保健: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或无氧环境,例如:潜水作业、登山运动、高空飞行、宇宙航行、医疗抢救等时。
4、其它方面:它本身作为助燃剂与乙炔、丙烷等可燃气体配合使用,达到焊割金属的作用,各行各业中,特别是机械企业里用途很广,作为切割之用也很方便,是首选的一种切割方法。
百度百科-氧气
求一份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B |
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的含义进行解答,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解:A、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 C、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是相互交换成分的得到的,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
高温下分解的含氧酸盐的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
一. 化学基本概念
A.物质和组成、性质、变化、分类
1.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氧气、氯化钠、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等。有固定组成。有固定的性质,例如熔点、沸点等。混合物经分离提纯可得纯净物。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分成金属单质(如锌、铁、铜等)、和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氯气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氖、氩等)。
4.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例如氧气、磷、硫等);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化合物,硫酸、硝酸等酸类物质,甲烷(CH4)等一些有机物。
5.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又分成酸(见酸的分类与命名)、碱(见碱的命名)、盐(见盐的分类和命名)、氧化物(如二氧化碳、氧化铜等)。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物质。例如灼热的木炭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
7.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能否反应,所表现出的活动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等。
8.混合物 (1)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溶液等均是混合物。
(2)没有固定的组成。
(3)各种物质保持原有的性质,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
9.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 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Na+),氯原子在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Cl--)。
(3) 阳离子、阴离子与原子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大多数盐类、碱类等化合物。常见的带电的原子团有:OH--、NO3--、CO32-、SO42-、NH4+等。
10.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1)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某些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常见的盐类如NaCl、KF,常见的碱,如NaOH等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2) 共价化合物:不同元素的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例如氯化氢(HCl)、水(H2O)等。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例如氯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获得一个电子,而氢元素的原子也容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为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为两原子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叫做共用电子对。因原子对电子吸引力的强弱而使电子对有所偏移,电子对偏向一方略显负电性,偏离一方略显正电性,相互吸引形成共价化合物,但作为分子整体仍是电中性。
11.无机物: 一般指组成里不含碳元素的物质,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CO、CaCO3等少数物质除外)。
1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物质三态的变化等。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并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有发光、放热;颜色的改变;沉淀(难溶物)的析出或消失;气体的吸收或放出等。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14.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指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溶解性、密度、导电、传热等。
15.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CO、CO2、CaCO3等少数物质虽然含有碳元素,但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与无机物相似,故把它们当作无机化合物来研究。
16.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 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于同种元素,例如镁原子(Mg)和镁离子(Mg2+)它们的核电荷数都是12,统称镁元素。
(2) 元素只表示种类,不表明个数。
(3) 元素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4) 同种元素的游离态(单质)和化合态在化学性质上是不相同的。例如,氢气(H2)是氢元素的游离态,水(H2O)是氢元素的化合态。地壳和人体中的元素种类很多,地壳主要由9种元素组成,人体由60多种元素组成。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
(5) 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如钠、锌等)、非金属元素(如碳、硫)和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一百余种元素。对这些元素的性质研究,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是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最后由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它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
17.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 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18.原子结构: 原子虽小但是可分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19.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 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 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B.化学用语.
1. 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1) 氢元素一般是+1价,氧元素是-2价。
(2) 金属元素一般是正价;非金属元素在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正价,与金属元素及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显负价。
(3) 原子团的化合价:见练习册。 常见变价元素的化合价:Cu +1、+2 Hg +1、+2 Cl -1、+1、+3、+5、+7 S -2、+4、+6 C -4、+2、+4
2. 化合价: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1) 化合价的数目:化合价是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 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3) 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4) 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3.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1) 意义: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 书写方法: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
①反应物化学式写在左边,生成物化学式写在右边,中间用“=”相连接。
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边配上必要的系数使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③要注明反应所需要条件,如需要加热,使用催化剂等均需在等号上边写出。如需要两个以上条件时,一般把加热条件写在等号下边(或用Δ表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注明生成物状态,用“↑”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有难溶物产生。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很多,在初中一般用最小公倍法;即:A、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是一单一双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B、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 定义:化学式表示这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所含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实验测得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形成该化合物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得任意改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分子个数,如“CO2”表示二个二氧化碳分子。
(2) 书写方法①单质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单质,每个分子中有两个原子,在符号右下角加“2”例如H2等。稀有(惰性)气体是由原子直接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He(氦气)等。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组成比较复杂,习惯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例如Fe(铁)、Cu(铜)等。②化合物一般把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边,每种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个数写在右下角。例如H2SO4、Na2CO3等。
5. 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表示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的符号。 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用“Na+”表示。硫原子获得二个电子后带二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用“S2-”表示。*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用“n+”或“n-”表示。
6.元素符号:统一取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的符号。在化学元素译名和制定化学名词方面,我国化学先驱者徐寿做出了重大贡献。
(1) 概念: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边的字数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2) 书写方法:书写元素符号时要规范,切莫大小写颠倒,乱用,如钙元素的符号“Ca”。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氯元素符号为Cl
(3) 常见元素符号:钾~K 钙~Ca 钠~Na 铝~Al 锌~Zn 铁~Fe 锡~Sn 铅~Pb 铜~Cu 汞~Hg 银~Ag 铂~Pt 金~Au 钡~Ba 锰~Mn 氢~H 氧~O 氮~N 碳~C 氯~Cl 氦~He 氖~Ne 氩~Ar 磷~P 硫~S
如果几种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铜元素的符号写作Cu等,但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
7. 原子结构示意图例。
C.化学量
1. 式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式量,式量是比值。
说明: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此外,还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
2.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C-12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D.化学反应的类型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例如, 某些含氧酸受热分解:H2CO3=H2O+CO2↑
不溶性碱加热分解:Cu(OH)2=CuO+H2O(加热)
某些含氧酸盐加热分解:CaCO3=CaO+H2O(高温)
2. 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离子的反应。
(2)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3.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常见的化合反应有:
(1)金属跟非金属的反应,例如:
点燃
点燃
Mg+O2 ==== MgO 2Na+Cl2 ==== 2NaCl等
(2)非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例如:
点燃
C+O2 ==== CO2
(3)碱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例如:
Na2O+H2O =NaOH
高温
(4)酸性氧化物跟水的反应, 例如:SO3+H2O = H2SO4 等
(5)其他,如2C+CO2 = 2CO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但是在一个反应里同时发生的。即有一种物质跟氧化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里的氧被夺去,也就是说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5.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1)常见的置换反应是酸跟活性金属反应,盐跟某些金属反应,它们是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进行的反应。 例如:Zn+H2SO4 ===ZnSO4+H2↑ Cu+2AgNO3 === Cu(NO3)2+2Ag
△
(2)一些具有还原性的单质与氧化物之间所发生的反应,也属置换反应又叫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H2+CuO===Cu+H2O
E.溶液
1.
7
pH: pH是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中性
(1)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碱性增强
酸性增强
pH=7时溶液呈中性 pH<7时溶液呈酸性 pH>7时溶液呈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方法是将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显示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便可知待测液的pH。
(4) pH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pH小于4或大于8.5时,一般作物难于生长。
2.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溶液是否饱和不取决于溶液浓度的大小即浓、稀),但对一定温度下的同一溶质来讲,其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4.潮解:有些晶体能吸收空气里的水蒸气,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这个现象叫做潮解,例如氢氧化钠、氯化钙在空气中都易潮解。潮解过程是晶体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
5.风化: 在室温时和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这种现象叫做风化。例如NaCO3·10H2O,在干燥空气里会失去水成为白色粉末。风化所发生的变化属化学变化。
6.过滤: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例如粗盐的提纯就是把粗盐溶于水,经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7.混合物的分离: 混合物的分离是指根据各种不同需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
8.结晶、晶体
(1) 把固体溶质的水溶液加热蒸发(或自然挥发),溶液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解不了的过剩的溶质成为有一定几何形状固体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制取晶体的方法有: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例如,海水晒盐。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体,一般取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例如,冷却热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即可得到硝酸钾晶体。
9.结晶水合物: 溶质从溶液中成为晶体析出时,常结合一定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结晶水。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结晶水合物,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蓝矾(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 H2O、绿矾~FeSO4·7H2O、明矾~KAl(SO4)2·12 H2O等。
(1)
△
结晶水合物有一定的组成,它们是纯净物。
(2)
(白色)
(蓝色)
结晶水合物受热后易失去结晶水。 例如:CuSO4·5H2O == CuSO4+5H2O
10.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1)要有一个确定的温度,这是因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2)溶剂是100 .(3)溶液要成为饱和溶液。溶解度要用所溶解的溶质的克数表示。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的大小。
说明:溶解性与溶解度不同,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通常用易溶(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可溶(溶解度大于1g)、微溶(溶解度小于1g)、难溶(溶解度小于0.001g)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11. 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常用来溶解碘、油脂等。
(2) 溶质:被溶剂所溶解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做溶质。例如食盐、浓硫酸、二氧化碳等均可作溶质溶解在水里。
1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用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来表示的方法叫做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
1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浓度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1)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温度无关。
(2)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在100中,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它的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值小于同温度下该溶质的溶解度。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ⅹ100℅
例如10%的硝酸钾溶液,表示100g硝酸钾溶液中有硝酸钾10g,水90g。
1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乳状液)。例如油脂与水的混合物,静置后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液滴,由于比水轻而悬浮于水面形成上下两层。
15. 体积比: 用两种液体的体积比表示的溶液组成的方法。例如配制1∶5即指1体积浓硫酸(一般指98%、密度1.84g/cm3)与5体积水配制成的溶液。体积比换算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注意溶质、溶剂或溶液的体积需通过密度换算成质量时才能相加。 因为:密度=质量/体积 所以:溶液质量=密度×溶液体积,另外还有用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万分比来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叫ppm。
16.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或叫悬浮液)。例如浑浊的河水,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形成的浑浊液体等。悬浊液不稳定,静置后由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会下沉。
17.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 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例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例如食盐;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等。
(2) 气体的溶解度不仅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还决定于压强和温度,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也增大;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3×103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水里的体积数。例如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即表示在1.03×103Pa,0℃时1体积水中可溶解0.049体积的氧气。
18 再结晶(重结晶): 根据几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它们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把它们分离。例如食盐、硝酸钾的混合物,将它们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再降温,部分硝酸钾成晶体析出,大部分食盐仍溶解在溶液里(称为母液)。经过滤可得硝酸钾晶体。把上述硝酸钾晶体再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后降温,又有较纯净硝酸钾晶体析出。食盐仍留在滤液(母液)里,这种通过几次结晶分离的方法叫做再结晶(也叫重结晶)。
二. 元素化合物
A.空气
许多盐类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但是由于盐的种类不同,分解产物的类型、分解反应的难易有很大的差别。无机物盐类按组成分类可分为含氧酸盐(如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和无氧酸盐(如卤化物、硫化物等)。 中学化学教材上介绍了KClO3、CaCO3及硝酸盐的热分解反应,现以前两者为例讨论非金属含氧酸盐热分解反映的规律。 就热分解产物而言,KClO3、CaCO3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热分解反应。如果CaCO3像KClO3一样进行热分解反应,那么产物应该是CaC和CO2。但是由于CaO的能力相对CaC较低,所以CaO更稳定,且CO2也更稳定,所以CaCO3受热分解成CaO和CO2;如果KClO3像CaCO3一样进行热分解反应,那么产物应该是K2O和Cl2、O2,然而实际热分解产物是KCl和O2,是由于KCl相对于K2O较稳定。总之,热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能量更定、更稳定的产物。 由于金属氧化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均大于其相应的氯化物、溴化物等,故金属氧化物的稳定性均强于相应的氯化物、硫化物、碳化物等。所以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热分解时均声称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相应酸酐。 所以可总结热分解反应的通式为MAOn=MO+AO(n-1) 例如: 23COCaOCaCO? 然而CaSO4在高温时会热分解生成CaO、SO2和O2,而SO2和O2可以看作是SO3受热分解的产物。所以硫酸盐热分解规律是,高于770℃分解时,气态产物为SO2和O2,而低于770℃时,气态产物为SO3。(770℃是SO3的分解温度) 碳酸盐受热分解时,在高于2500℃时,CO2才分解为CO和O2;而碳酸盐分解的温度远低于此温度,所以碳酸盐受热分解的气态产物为CO2。 所以,综上所述,根据上述通式判断含氧酸盐热分解产物时还需要注意酸酐的热稳定性。 再讨论热分解反应的另一产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1)如果金属氧化物MO热不稳定,则受热将会分解。如HgO、Ag2O受 热将分解成相应的金属单质,所以金属活动性位于铜之后的硝酸盐受热将分解成M、NO2和O2。 (2)如果金属氧化物MO有很强的还原性,则受热时将被氧化。 例如: 综上所述,含氧酸盐热分解反应的规律可归纳为: (1)本质是生成较稳定的产物,除Na、K、Ag等生成卤化物,固态产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2)需要注意MO和AO(n-1)的热稳定性。 (3)强还原性的金属氧化物MO在受热时有可能被氧化。 现可将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类型及规律总结如下: (1)含水盐的脱水反应: 许多含有结晶水的含氧酸盐受热以后比较容易失水,加热时一般逐步脱水,最后变成无水盐,这种盐一般是难挥发的含氧酸形成的盐或强碱阳离子与含氧酸形成的盐。 例如: CuSO4·5H2O △ CuSO4·H2O △ CuSO4 (2)含水盐的水解反应: 由易挥发性含氧酸和弱碱阳离子组成的含氧酸盐(如硝酸盐、碳酸盐),其水合物受热后,往往会发生水解反应,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无水盐,一般生成碱式盐甚至最终变成氢氧化物。 例如:Fe(NO3)3·9H2O △ Fe(OH)3 (3)分解为氧化物或碱和酸的反应: 含氧酸盐可以看作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或碱和酸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反应一般都是放热的,因此将无水的含氧酸盐加热可以得到相应的氧化物或碱和酸。 例如:CaCO3 △ CaO+CO2↑ (4)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某些含氧酸盐,其中金属离子或含氧酸根离子不稳定,加热时,能够由于电子的转移而引起含氧酸盐的分解,这种类型的热分解反应特点是热分解过程中不仅有电子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都是在含氧酸盐内部进行的,故分解时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Hg2(NO3)2 △ 2HgO + 2NO2↑ 2KMnO4 △ K2MnO4+MnO2+O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