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2.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3.为什么H化物中的非金属元素一定是最低价态啊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反应注意事项

5.是不是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嘛_w是一种含氧酸盐b是常见的金属单质

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一、 温度计

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 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一小格代表的值)。

4、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 熔化和凝固

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 固态 熔化(吸热) 液态

固态 凝固(放热) 液态

4、 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量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5、 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6、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7、 惊天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中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8、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三、 汽化和液化

1、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2、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3、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的沸腾是一中剧烈的汽化现象)

4、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5、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6、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

一、 电荷

1、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 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二、 电流和电路

1、 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三、 串联和并联

1、 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 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 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五、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 ○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 ○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一、电压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

2、电压通常用字母U代表,它的两侧就要用电压,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00V

3、电压表的使用: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的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所用量程的最大测量值必须大于被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标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

3、导体的电阻大小跟材料有关、跟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跟横截面积有关(导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4、比金属差、比非金属强,常常称做半导体。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其中:U—电压—伏特(V);R—电阻—欧姆( );I—电流—安培(A)

2、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3、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4、断路和短路:○1、电路没有接通,这种故障就是断路。○2、电路中不应该相连的亮点直接连接在一起的现象,叫做短路。

四、电能

1、电能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更常用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

五、电功率

1、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电功率用P表示,它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P=W/t 其中:W—消耗的电能—焦耳;t—所用的时间—秒;P—用电器的功率—瓦特)

2、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3、用电器正常工作是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4、P=UI(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P—功率—瓦特)

一、 多彩的物质世界

1、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2、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p=m/V

二、 运动和力

1、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v=s/t 1m/s=3.6km/h)

3、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还可以是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5、 大小、方向、作用点会影响作用效果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9、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彼此平衡。

三、 力和机械

1、 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弹性。

2、 由于地球哦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G=mg)g=9.8N/kg

5、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6、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7、 摩擦力的代谢哦啊根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8、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9、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10、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1、 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叫做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叫做费力杠杆.

12、 动滑轮的作用: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改变物体方向

13、 动滑轮的作用: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物体方向

四、 压强和浮力

1、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P=F/S)

2、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降越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 液体压强公式:P=pgh

4、 连通器: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5、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6、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

五、 功和机械能

1、 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公式:W=Fs

2、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3、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4、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公式:P=W/t

5、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 金属单质

物 混合物 单质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 稀有气体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质 纯净物 元素种类 无机物 酸 其他氧化物

化合物 碱

有机物 盐

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 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 水银、 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

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 氧气(液氧)、氢气、水银。

6.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7.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 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以及CO、CO2 和含碳酸根的化合物

8.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O2 ,SO2 ,SO3 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 H2O= H2CO3 SO2 + H2O= H2SO3 SO3 + H2O= H2SO4

b.碱性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CaO Na2 O MgO Fe2 O3 CuO

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aO K2 O CaO Na2 O溶于水立即跟水反应

生成相应的碱,其他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CaO+H2O=Ca(OH)2 B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

c.注意:CO和H2 O既不是酸性氧化物也不是碱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

9.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的名称中最后一个字是“酸”,通常化学式的第一种元素是“H ”,酸由氢和酸根离子组成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根据酸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酸的电离方程式:酸=nH+ +酸根离子n-

a.根据酸分子电离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分为:一元酸(HCl、HNO3 )、

二元酸(H2 SO4 、H2 S、H2 CO3 )和三元酸(H3 PO4 )

b.根据酸分子里有无氧原子分为:

含氧酸(H2 SO4 ,HNO3 , H3 PO4 名称为:某酸)

无氧酸(HCl, H2 S名称为:氢某酸 )

鉴定酸(鉴定H+ )的方法有:①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酸溶液;

②加活泼金属Mg、Fe、Zn等有氢气放出

10.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通常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溶碱有五种:钾钙钠钡氨(KOH,Ca(OH)2 ,NaOH Ba(OH)2 ,氨水)它们的溶液无色。

有颜色的碱(不溶于水):红褐色的氢氧化铁(Fe(OH)3 ↓ )、蓝色的氢氧化铜(Cu(OH)2 ↓)

其他固体碱是白色。碱的名称通常有“氢氧化某”,化学式的最后面是“OH”

可溶性碱的溶液PH值大于7,紫色石蕊试液遇溶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溶碱变红色

鉴定可溶性碱溶液(鉴定OH- )方法一:加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是碱.

方法二:加铁盐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加铜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的是碱。

11.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第一种分类方法:

a.正盐(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没有可电离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例如 NaCl、Na2 S KNO3

无氧酸正盐叫 “某化某”Na2 S_______ MgCl2__________FeS__________

含氧酸盐叫“某酸某”KNO3_________ BaSO4______________Na2CO3______

b.酸式盐(多元酸里的氢部分被金属取代,H夹在中间)

NaHCO3____________ 、 Ca(HCO3 )2_____________、NaH2 PO4 _____________

常见的酸式盐的酸根有:HCO3 - 、HSO4 - 、H2 PO4 - 、HPO4 2-

c.碱式盐(化学式的中间有“OH”):Cu2 (OH)2 CO3

第二种分类方法

按盐中相同部分的离子称为某类盐:含碳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碳酸盐、含硫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硫酸盐、含硝酸根离子的盐称为硝酸盐、含铁离子的盐称为铁盐,等等。

12.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无色酚酞)和PH值:

酸溶液的PH值小于7(如盐酸、稀硫酸、硝酸),酸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弱PH值越大。水、中性的硫酸盐、硝酸盐和盐酸盐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PH值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可溶的碱溶液PH值大于7。碱性越强PH值越大,碱性越弱PH越小

13.酸碱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硝铵溶 溶碱有五种 钡钾钙钠氨

不溶氯化物AgCl 不溶硫酸盐BaSO4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口诀的含义: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 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含K+ Na+ NH4+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14.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

其他沉淀是白色(包括Fe(OH)2)有以下常见的沉淀:Mg(OH)2 Al(OH)3 CaCO3 BaCO3 Ag2 CO3

推断题中,往沉淀物加稀硝酸:若讲沉淀不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 全部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没有AgCl或BaSO4 ;若讲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中一定有AgCl或BaSO4 中的一种,且还有另一种可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三)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和化学式

15.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或离子的元素种类。

①大部分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一种单质

但H N O Cl等符号不能表示单质,它们的单质是:H2 N2 O2 Cl2

②地壳中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至少前四位是:O氧 Si硅 Al铝 Fe铁。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③化学的“语法”: “某分子”由“某原子构成”

“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或“某某分子构成”(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讲由某原子直接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元素、物质都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④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下列粒子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⑴ H2 和He ⑵ CO、N2 和Si ⑶ O2 、S和 S2- ⑷ OH- 和 F-

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组成 物质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同类原子总称 构成 构成

构成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 分子

16.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

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17.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18.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在不显电性的粒子里: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19.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 CO32- NO3- OH- MnO4- MnO42- ClO3- PO43- HCO3- NH4+

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

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20.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 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2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按顺序背诵:质子数从1~18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氢氦锂铍硼 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 硫氯氩

22.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一层的为2)的结构。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易失去最外层所有电子,成为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电子数变为8,成为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就是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时,最外层电子数-8=元素的化合价

23. 化学式的写法: ① 单质的化学式:大部分单质的化学式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

下面几种元素的单质不能只用单个的元素符号表示,须注意:

氢气H2 氧气O2 氮气N2 氯气Cl2 氟气F2 溴(Br2 ) 碘(I2 )臭氧O3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与读法的一般关系:“倒写倒读”。

化合价与化学式(交叉法确定化学式: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约简化合价,交叉)

NH3、有机物如 CH4等化学式是负价在前正价在后。 同种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化合价

硝酸铵(NH4 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前N-3价 ,后N+5价。

24.元素的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 -2 +1

Ca +2价的钙元素 O -2价的氧元素 H2O 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价

背诵化合价口诀:

+1价钾钠银铵氢, +2价钡钙镁铜汞锌

二三铁、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价磷,

氟、氯、溴、碘-1价 氧硫-2要记清。

氢氧根、硝酸根(OH、NO3 )-1价, 硫酸根、碳酸根(SO4 、CO3 )-2价,

化合物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单质元素化合价是零。

注:铵是NH4原子团;+ 2价的铁叫“亚铁”; +1价的铜叫“亚铜”

无氧时S为-2价,跟氧结合时+4或+6价。SO32-原子团叫“亚硫酸根”

无氧时Cl为-1价,跟氧结合时+1、+3、+5或+7价

25.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

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26.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A+B+...=C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A=B+C+...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Ba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钡 钾钙钠镁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金属位置越靠前的活动性越强,越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反应速率越快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酸里的氢,排在氢后的金属不能置换酸里的氢,跟酸不反应;

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排在后面的金属跟

排在前面的金属的盐溶液不反应。 注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总是变为+2价的亚铁

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按相对原子质量/化合价由小到大排列:

Al(9) Mg(12) Ca(20) Na(23) Fe(28) Zn(32.5) K(39)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前后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

注意事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要考虑是否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有沉淀生成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不能同时有难溶于水的物质。初中化学只有碳酸盐跟酸反应有气体生成

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7.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主要有:造纸术、火药、烧瓷器

28.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或得到氧的化学反应),不是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缓慢进行不易被人觉察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

燃烧必备的二条件: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自燃:由缓慢氧化积聚的热量引发的自发燃烧。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

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常用的还原剂有H2 、CO、C等, 具有还原性。

29.催化剂(触媒):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

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注意:二氧化锰只是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里作催化剂,在其他反应里可能不是催化剂

30. 书写化学方程式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各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化学式写正确,方程式要配平,条件箭头要标明。

③遵守二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随便臆造化学反应和化学式;

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各种原子数目必须相等

(四)溶液、溶解度

3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在溶液里的反应,一般是溶质参加反应)

3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

不是溶液的一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20℃时,50克食盐放入100水中,没有溶解的24克食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3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水。

34.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5.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3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高溶液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

① 加溶质②降低溶液温度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 加溶剂②升高溶液温度

37.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关键词:一定的温度 100克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 溶质质量)

38.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高而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9.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常见难溶于水的物质有:大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BaSO4、AgCl、CaCO3等碳酸盐

40.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合物里的各种物质分开,得到混合物中每一组分的纯净物。

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溶解、过滤、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的物质而分开

41.结晶:从溶液里得到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结晶方法: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NaCl)

从盐水中得NaCl固体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②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硝酸钾)

此方法还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得较纯的硝酸钾晶体。

(五)电离

42.溶液的导电性:物质溶于水发生电离使溶液能导电。(纯水、固体酸碱盐不导电)

43.电离: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可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注意 ①电离是自发的过程,不须通电。②在溶液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 和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溶液不显电性。但阳离子的个数不一定等于阴离子的个数

4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注意:①离子电荷数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数值②原子团不能拆散

Ax By =xAy+ +yBx- Ax(ROn )y =xAy+ +yROn x-

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

 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入门的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性质和结构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加明白实验过程的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化学考试中比较常见的化学元素的性质和结构。

  (1)氢元素

 a. 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b. 没有中子的原子;

 c. 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d. 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 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

 f.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g. 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h. 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i. 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氧元素

 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c. 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d. 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f. 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

 g.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

 h.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

 i. 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

 j. 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k. 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

 l. 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3)碳元素

 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c. 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d.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f. 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g. 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h. 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i. 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4)氮元素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d. 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e. 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

 f. 非金属性较强,但形成的单质常用作保护气的元素。

(5)硫元素

 a. 最外层电子数是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与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之差等于核外电子数开平方的原子;

 c.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个电子的原子;

 d. 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和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

 e. 在短周期同主族相邻周期的元素中,只有硫的核电荷数是氧的核电荷数的2倍,且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

 f.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8电子分子(H2S分子)的元素;

 g. 形成的单质密度大约是水的密度的2倍;

 h. 气态氢化物与其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固体的元素。

 (6)氯元素

 a.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的非金属元素;

 b. 能与氢元素形成二核18电子分子(HCl)的元素;

 c. 形成单质为黄绿色气体的元素;

 d. 形成的单质能使纯净的氢气安静燃烧,并发出苍白色火焰;或形成的单质能与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并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雾;

 e. 在短周期元素中,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的元素;

 f.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无机酸中最强酸的元素;

 g. 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h.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变红,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7)氟元素

 a.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一定不显正价的元素;单质氧化性最强的元素;

 b.第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在所有原子的半径中第二小的元素;

 c.只能通过电解法制得单质的非金属元素;

 d.单质在常温下为淡黄绿色气体、能置换出水中氧、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的元素;

 e.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为弱酸、常温下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能腐蚀玻璃、盛放在塑料瓶中的元素;

 f.与银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而与钙形成的化合物难溶于水的元素;

(8)硅元素

 a.短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一半、通常以共价键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元素;

 b.形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盐是构成地壳主要物质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在电子工业有广泛应用的元素;

 d.能与碳、氮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9)磷元素

 a.短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一半、核外电子总数三分之一的非金属元素;

 b.形成的单质在空气中能“自燃”、必须用水封保存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能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的元素;

 d.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是实验室常用干燥剂的元素;

 e.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无色晶体三元酸的元素;

(10)溴元素

 a.形成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深红棕色液体的元素;

 b.形成的单质水溶液为橙色、易溶解于有机溶剂为橙红色的元素;

 c.与银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淡**不溶于稀硝酸的元素;

  (11)碘元素

 a.形成的单质能使淀粉变蓝色的元素;

 b.形成的单质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水溶液为黄(棕)色、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四氯化碳呈紫色的元素;

 d.与银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不溶于稀硝酸的元素;

(12)钠元素

 a.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能与氧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和1:1型或阳离子、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型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c.焰色反应呈**的元素。

为什么H化物中的非金属元素一定是最低价态啊

#高一#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 考 网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上册必修一教案《物质的分类》》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

 (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讲]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板书]2、树状分类法

 [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投影]

 [问]很好,那我们发现树状分类法有什么优点吗?

 (树状分类法可以清楚地表示物质间的从属关系。)

 [小结]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应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点击试题]下列物质中:①Na2SO4②Ba(OH)2③NaHCO3④NaBr⑤Fe3O4⑥H2O⑦HNO3⑧AgNO3⑨H2SO4中,

 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过]化学物质世界中,与生活接触最密切的是混合物,象空气、溶液、合金等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接触更多的混合物。今天要与我们见面的是什么样的混合物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25最后一段。理解分散系的概念。

 [板书]二、分散系(dispersionsystem)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讲]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对悬浊液和乳浊液来说,其中的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是分散质,所用的溶剂是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投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讲]如果分散介质是液态的,叫液态分散体系,在化学反应中此类分散体系最为常见和重要,水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液态分散体系。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近似其直径大小)来分类。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在分散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大小有所不同,分散体系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溶液、胶体和浊液各具有不同的特性。

 [板书](3)、分类:

 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小结]那么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呢?胶体又有些什么性质呢?欲之这些问题,请等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点击高考]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以后生成的固体物质

 B.将纯水结成的冰放入纯水中,得到冰与水的混合物

 C.将食盐溶于水制成无色、透明、纯净的食盐溶液

 D.液态空气

 解析:选B。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一种物质组成,后者则由不同种物质组成。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由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混合物;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冰同样由水分子构成,其化学式均为H2O,是由存在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构成的纯净物;食盐溶液中溶质是食盐、溶剂是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混合物;液态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属混合物。

 2.(2011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一阶段检测)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名)、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氧化铁Fe3O4

 B.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CO2

 C.酸硫酸H2SO3

 D.碱纯碱Na2CO3

 解析:选B。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A错误;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H2SO3为亚硫酸,C错误;Na2CO3不属于碱,它是一种盐,D错误。

 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在1~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

 C.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都产生红褐色沉淀

 D.颜色都呈红褐色

 解析:选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A错误;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比较大,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FeCl3溶液呈棕*,D错误。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选C。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半透膜提纯胶体。

 5.(2010年北师附中高一检测)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堂总结及评价: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对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2、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新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进入书店时,你能一下子找到你所要的书,书店中除了指示的标志之外,书店的分类给予我们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现在你能把第一组的同学按照你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以两人为一组,谈谈自己的一种分类方法及分类结果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1:根据有没有戴眼镜的将学生分为戴眼镜学生和不戴眼镜学生学生2:根据性别将学生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1.分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

 2.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3:根据学生是否戴眼镜对男、*进行分类。

 学生4:根据学生的身高进一步分类……

 教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小结,得出另一种结论:

 3.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分类?根据你的猜想,你认为分类的关键点是什么,它有哪些意义?

 生答,教师出示图,并进行说明意义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要研究不同物质性质,同样也要进行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章第4节物质的分类。

 目前,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的物质有1000多万种,它们的性质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识别它们,我们也要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展示: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问题:物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方法将这些物质分类,并将分类的标准及分类的结果写在单子上,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将学生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实物展示台上,学生进行汇报,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说明:在这个活动期间,学生肯定会出现把物质分类进行到底的情况,教师在此可以给充分的肯定,这样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

 学生思考:略

 教师: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而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组成的所决定的,所以科学上的分类标准是物质的组成。

 活动:请你写出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并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这几种物质进行归类。

 学生活动: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并让学生讲讲这些物质归属于哪类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物质的概念

 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单质中有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

 教师:你能对应这些概念对写出的这些物质进行正确归类

 学生归类:略

 教师:其实对化合物的分类还可以进一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氧化物的分类和化合物的分类,讨论:

 (1)请你说说氧化物可以分成哪两类?

 (2)无机物和有机物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有机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说明:

 1.两者在组成上的不同点:无机物一般指由碳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有机物主要指含碳的化合物(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除外,因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在分类上仍把它们归为无机物)

 2.有机化合物的相似组成:含碳元素,相似的性质: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大多数难溶于水。

 学生活动:请你把刚才的物质归类进行修正,并根据你的学习成果把下列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水、酒精、石蜡、面粉、食盐、糖、生石灰、色拉油、油漆、米醋、天然气、汽油等。

 活动3活动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要求将物质之间的分类写成一个图表进行总结。

 活动4练习当堂作业

 完成课本57页练习1(写出物质化学式及注明物质的类别)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反应注意事项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不同。多数金属元素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2个s 电子,而非金属元素比较复杂。H、He 有1、2个电子,He 以外的希有气体的价电子层结构为 ns 2 np 6 ,共有8个电子,第IIIA族到VIIA族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为ns2sp1-5 ,即有3—7个价电子。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少,它们倾向于失去这些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多,它们倾向于得到电子。

在单质结构上,金属的特点是以金属键形成球状紧密堆积,既没有饱和性又没有方向性,所以金属具有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等通性。非金属单质大都是由2或2个以上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分子中的键既有饱和性又有方向性。如以N代表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则该元素在单质分子中的共价数等于8-N 。对于H则为2-N。

希有气体的共价数等于 8-7 = 0 ,其结构单元为单原了分子。这些单原子分子借范德华引力结合成分子型晶体。

策VIIA族,卤素原子的共价等于8-7=1。每两个原子以一个共价键形成双原子分子,然后获范德华力形成分子型属体。H的共价为2-1=1,也属于同一类型。

第VIA族的氧、硫、硒等元素的共价数为 8-6=2。第VA族的氮、磷、砷等元素的共价为8-5=3。在这两族元素中处于第2周期的氧和氮,由于内层只有1电子,每两个原子之间除了形成σ键外,还可以形成p-pπ键,所以它们的单质为多重键组成的双原于分子。第3、4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如S、Se、P、As等,则因内层电子较多,最外层的 p 电子云难于重叠为p-pπ键,而倾向于形成尽可能多的σ单键,所以它们的单质往往是由一些原子以共价单键形成的多原于分子,然后由这些分了形成分子型晶体。

第IVA族,碳族的共价为8-4=4,这一族的非金属C和Si的单质基本上属于原于晶体。在这些晶体中,原子通过由 sp 3 杂化轨道所形成的共价单键而结合成庞大的分子。

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的结构和性质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小分子物质,如单原子分子的希有气体及双原子分子的 X2(卤素)、O2、N2及H2等。在通常状况下,它们是气体。其固体为分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低。第二类为多原子分子物质,如S8、P4 和As4等。在通常状况下,它们是固体,为分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高,且不容易挥发。第三类为大分子物质,如金刚石、晶态硅和硼等都系原子型晶体,熔点、沸点都很高,且不容易挥发。在大分子物质中还有一类过渡型晶体,如石墨,它也是由无数的原于结合而成的巨大分子,但键型复杂,晶体属于层型。

总之,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不是分子型晶体就是原子型晶体,所以它们的熔点或沸点的差别都较大。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的区别,还反映在生成化合物的性质上。例如金属元素一般都易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容易形成单原子或多原子阴离子。在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中, F、Cl、Br、O、P、S较活泼,而N、B、C、Si在常温下不活泼。活泼的非金属容易与金属元素形成卤化物、氧化物、硫化物、氢化物或含氧酸盐等等。非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也可以形成卤化物、氧化物、氮化物、无氧酸和含氧酸等。绝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显酸性,能与强碱作用。准金属的氧化物既与强酸又与强碱作用而显。大部分非金属单质不与水作用,卤素仅部分地与水反应,碳、磷、硫、碘等被浓硝或浓硫酸所氧化。有不少非金属单质在碱性水溶液中发生歧化反应,或者与强碱反应,但非歧化反应。例如:

3C12 + 6NaOH = 5NaCl + NaClO3 + 3H2O

3S + 6NaOH = 2Na2S + Na2SO3 + 3H2O

4P + 3NaOH + 3H2O = 3NaH2PO2 + PH3

Si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2B + 2NaOH + 2H2O = 2NaBO2 + 3H2

碳、氮、氧、氟等单质无此反应。

关于卤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在元素各论中都有所叙述。下面仅就分子型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某些性质加以归纳和小纳。

是不是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这个图可以表明: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各类物质间的互相转变关系;制取某类物质的可能方法。在复习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时,要充分运用三个表——物质分类表、物质溶解性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根据图示,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金属→碱性氧化物

金属跟氧气化合生成碱性氧化物,这类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密切关系,由K到Ag逐渐困难,Pt和Au不能跟氧化合。

例如:4Na+O22Na2O

2Mg+O22MgO

3Fe+2O2Fe3O4

2Cu+O22CuO

②碱性氧化物→金属

某些金属的氧化物,在高温下能被强还原剂(如H2、C、CO等)还原成金属单质。

例如:CuO+H2Cu+H2O

WO3+3H2W十3H2O

Fe3O4+4H23Fe+4H2O

PbO+H2Pb+H2O

2CuO+C2Cu+CO2↑

2Fe2O3+3C4Fe十3CO2↑

CuO+COCu+CO2

Fe2O3+3CO2Fe+3CO2

PbO+COPb+CO2

Ag2O+CO2Ag+CO2

Fe3O4+4CO3Fe+4CO2

③碱性氧化物→碱

K2O、Na2O、CaO、BaO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例如:K2O+H2O2KOH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BaO+H2OBa(OH)2

其它碱性氧化物(如CuO、Fe2O3)不能直接跟水反应,可用间接方法制得它们的碱[如Cu(OH)2,Fe(OH)3]。

④碱→碱性氧化物

发生这类反应的,一般是不溶性碱。

例如:Cu(OH)2CuO+H2O

2Fe(OH)3Fe2O3+3H2O

2Al(OH)3Al2O3+3H2O

⑤非金属→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跟氧发生反应生成酸性氧化物,这类反应在初中只介绍了碳、硫、磷直接和氧气反应。

例如:C+O2CO2

S+O2SO2

4P+5O22P2O5

硫还有一种重要的氧化物,在这种氧化物中,硫表现出+6价,化学式为SO3。三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跟氧气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化合而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⑥酸性氧化物→酸

某些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后生成酸。

例如:CO2+H2OH2CO3

SO3+H2OH2SO4

P2O5+3H2O2H3PO4

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但它不能直接跟水化合,可以用间接方法制得H2SiO3。

⑦酸→酸性氧化物

含氧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脱水生成酸酐

例如:H2CO3H2O+CO2↑

H2SO4H2O+SO3↑

H2SiO3SiO2+H2O

⑧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某些含氧酸盐受热时分解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例如:CaCO3CaO+CO2↑

⑨碱性氧化物+酸性氧比物→盐

碱性氧化物跟酸性氧化物化合,生成的是含氧酸盐。

例如:CaO+SiO2CaSiO3

⑩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氧除外)发生化合反应时,一般的生成物是无氧酸盐。如大多数金属(Pt、Au除外)跟氯气、硫等非金属比合能生成氯化物和硫化物。

例如:2Na+Cl22NaCl

Cu+Cl2CuCl2

Fe+eS

Zn+SZnS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碱性氧化物跟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如:CaO+2HClCaCl2+H2O

CuO+H2SO4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酸性氧化物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可以发生在酸性氧化物跟碱溶液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酸性氧化物跟固态碱之间。

例如: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3CaSO4+H2O

酸+碱→盐+水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如:NaOH+HClNaCl+H2O

2KOH+H2SO4K2SO4+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上述三个反应,是两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可以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或生成沉淀,判断发生了反应。

还有一种情况,即不溶性碱跟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此时固体反应物溶解。

例如:Cu(OH)2+H2SO4CuSO4+2H2O

Fe(OH)3+3HClFeCl3+3H2O

碱+盐→碱+盐

碱溶液跟盐溶液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的两种反应物都是可溶的,生成物中有一种是沉淀。

例如:2NaOH+CuSO4Cu(OH)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Ba(OH)2+Na2SO4BaSO4↓+2NaOH

酸+盐→酸+盐

酸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的情况稍复杂一些,除可能产生沉淀外,还可能产生气体和水。产生沉淀时参与反应的酸和盐都需可溶。

例如: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如果反应物中的盐不溶于水,而生成物沉淀覆盖在反应物上,就会使反应中止。例如,硫酸跟碳酸钙,开始时可反应生成硫酸钙,但溶解度较小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使反应停止。

但在生成气体时,盐的溶解与否关系不大。

例如: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HCl+CaCO3CaCl2+H2O+CO2↑

盐+盐→盐+盐

两种盐溶液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盐,这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

例如:NaCl+AgNO3=NaNO3+AgCl↓

Na2SO4+BaCl=2NaCl+BaSO4↓

金属+盐→盐+金属

金属跟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这类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金属单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比在盐中所含金属元素的位置靠前一些,而且反应在溶液中进行。

例如:Fe+CuSO4FeSO4+Cu

Cu+Hg(NO3)2Cu(NO3)2+Hg

2Al+3CuCl22AlCl3+3Cu

但是,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Na以前的金属(包括钠),放在溶液中后,会发生比较复杂的反应,不属于此类反应。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这类反应属于置换反应。参加反应的金属是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参加反应的酸是盐酸或稀硫酸。

例如:Zn+2HClZnCl2+H2↑

Fe+H2SO4Fe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HNO3、浓H2SO4跟金属的反应比较复杂,但不会产生氢气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一、水。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像天然水、河水、雨水、海水、净化水、自来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蒸馏水(水、冰和水蒸气)等。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的液体。在101.3千帕斯卡的压强下,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沸点为100摄氏度,在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立方米。

物质一般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氧气、蔗糖等,是由水分子、氧气分子和蔗糖分子,聚集而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甚至用能把物体放大到几十倍、几百倍的光学显微镜、放大到几万倍、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它。

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如把a毫升的水与a毫升的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a毫升。固态物质,分子一个个有次序紧密排列,液态物质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气态物质分子间隙较大,充满整个容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水还会变成化学变化。1. 水通电后会分解,两个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而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烧起来:水=通电=氢气+氧气。分子由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有时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钨、汞、铜等。原子也在不断地运动。

2. 水和酸性氧化物反应:水+二氧化碳=碳酸。

3. 水和碱性氧化物反应:水+氧化钙=氢氧化钙。

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这叫做化合反应。

二、化学符号:

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周围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但氢原子核只由一个质子构成。质子带一个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各个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运动,即分层排布,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用小圈表示,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原子也是有质量的,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的质量单位,就显得太大了,所以我们用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叫相对原子质量。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相对原子质量是没有单位的。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

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的第一个拉丁字母相同,就在它旁边写上一个小写字母,如:碳——C,硫——S,氮——N,钠——Na,氖——Ne。它也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氢气。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

化学式——用元素表示单质和化合物组成的式子,表示一种物质、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金属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但一些单质是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注上阿拉伯数字。如:镁粉——Mg,木炭——C,氢气——H2、氧气——O2、氮气——N2,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把正价的元素和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的元素和原子团写在右边,然后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阿拉伯数字,如果原子团右下角写阿拉伯数字时,则必须用括号把原子团符号括起来。如:氯化银——AgCl,二氧化硅——SiO2、氢氧化镁——Mg(OH)2. 读时,从左到右读某化某或某酸某,有时还要读出分子里的原子个数。化学式包括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示性式等。化学式前面加上系数,表示分子的个数。

式量——化学式中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如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氧气为32,碳酸为62等。

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别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化合价口诀如下:一价:氟氯溴碘钠钾银;

二价:氧钙铜汞镁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正负变价要分清;

莫忘单质都为零。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碳酸硫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

正一价的是铵根。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氯化镁等。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氨气、水等。

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里,金属元素是正价,非金属元素为负价,在氧化物里,氧是负二价,另一种元素显正价。在化合物里,氧元素通常是负二价,氢元素通常是正一价;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而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三、溶液:

溶液——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固态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乳浊液——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溶质——在溶液里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如水、乙醇、四氯化碳、苯等。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物质可以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

浓度——可以由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分数)、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四、空气、氮气、氧气和氢气。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氮气+镁=点燃=氮化镁。氮气+氢气=高温,高压,催化剂=氨气。氮气+氧气=放电=一氧化氮。实验室制氧气——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得,也可以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得: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氧气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183摄氏度时,变为浅蓝色液体,在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

氧气和非金属反应:

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氢气+氧气=点燃=水。

氧气与金属反应: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镁+氧气=点燃=氧化镁。

铜+氧气=加热=氧化铜。

氧气与化合物反应:

乙炔+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个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的总和。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低温下,能够液化成无色的液体。氢气的可燃性:2H2+O2=点燃=2H2O,如果点燃混有氧气的氢气就会发生爆炸。氢气的还原性(即夺取含氧化合物中的氧的性质):CuO+H2=Δ=Cu+H2O,WO3+3H2=高温=W+3H2O。

五、碳。

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形成的多种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等。

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在高温时,碳的化学性质变得活泼起来,易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可燃性:C+O2=点燃=CO2 2C+O2=点燃=2CO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 C+H2O=高温=CO+H2 C+CO2=高温=2CO碳酸钙——是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遇到盐酸会发生反应,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还能和乙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aCO3+2CH3COOH=Ca(CH3COO)2+H2O+CO2↑碳酸钙加强热分解,生成氧化钙:CaCO3=高温=CaO+CO2↑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标准状况下为1.7千克/立方米,可溶于水,所以要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在低温下(-56.6℃)液化为无色液体,-78.5℃能凝固成雪状固体,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助燃,能灭火,但是镁带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2Mg+CO2=点燃=2MgO+C。

二氧化碳能和水、碱反应: H2O+CO2=H2CO3,Ca(OH)2+CO2=CaCO3↓+H2O,Ca(OH)2+2CO2=Ca(HCO3)2。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称为碳酸气。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为1.25千克/立方米,难溶于水。实验室用浓硫酸使甲酸脱水,制取一氧化碳:HCOOH=浓硫酸,Δ=H2O+CO↑

一氧化碳可以燃烧,发出蓝色火焰:2CO+O2=点燃=2CO2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uO+CO=Δ=Cu+CO2,Fe2O3+3CO=高温=2Fe+3CO2.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能与血红蛋白牢固结合,造成组织缺氧。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原子团——由几个原子构成的原子集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相当于一个原子,如硫酸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氯酸根、高锰酸根、铵根等。

酸——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碱——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元素或铵根组成的化合物。

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和碳元素以碳酸根形式存在的化合物之外都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包括烃、烃的衍生物,碳水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等。甲烷、乙烯、乙炔、丙烯、丁烯、二硫化碳、乙醇、乙酸等都是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甲烷——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无色无味气体,密度为0.717千克/立方米,极难溶解于水。实验室里用碱石灰和无水乙酸钠共热制取甲烷,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在集气瓶中:CH3COONa+NaOH=CaO,Δ=Na2CO3+CH4↑

甲烷燃烧时,火焰明亮呈浅蓝色:CH4+2O2=点燃=CO2+2H2O。

甲烷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会被强氧化剂(如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浓硝酸)所氧化,也不和强酸、强碱发生化学反应。

甲烷在高温下分解,两种元素都成零价:CH4=高温=C+2H2,2CH4=电弧=3H2+C2H2。

乙醇——俗称酒精,为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沸点78.5℃,容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本身可以作溶剂,可以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还可以和一些活泼金属起反应,生成乙醇盐和氢气:

2C2H5OH+2Na=2C2H5ONa+H2↑

和卤族元素的无氧酸发生反应,生成烃的卤代物:

C2H5OH+HBr=H2SO4(浓)=H2O+C2H5Br

有机化合物分子在脱水剂作用下,和浓硫酸共热,在170摄氏度时,分子内脱去一个水分子生成乙烯,而在140摄氏度时,分子间脱水生成二。

C2H5OH=浓硫酸,Δ=H2O+C2H4↑2C2H5OH=浓硫酸,Δ=H2O+C2H5OC2H5

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有甜味,是白色晶体,能和镁反应,也可以受酒化酶作用变成酒精,还能被氧化银、氢氧化铜、浓硫酸和硝酸等氧化成葡萄糖酸。

C6H12O6+Mg=点燃=6C+6MgO+6H2↑C6H12O6=酒化酶=2C2H5OH+2CO2↑C6H12O6+2Cu(OH)2=Δ=C5H11O5COOH+Cu2O↓+H2O

C6H12O6+6O2=酶=6CO2+6H2O

七、金属。

金属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重金属和轻金属等。铁、锰、铬是黑色金属,其它的金属(如锂、钨、汞、锇、铝、银、钙等)都是有色金属。金属能导电导热。

合金——把金属和其它物质熔合在一起,冷凝后得到的混合物。如钢、黄铜、硬铝、焊锡、武德合金等。

铁——钢铁为含碳的铁合金,分为生铁、熟铁和钢。

铜——具有紫红色金属光泽,熔点1083摄氏度,密度8900千克/立方米,导电导热。在潮湿的空气中,铜表面生成一层绿色的碱式碳酸铜,但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可以和氧气、浓硫酸和硝酸反应。

2Cu+O2=Δ=2CuO

3Cu+8HNO3=Δ=3Cu(NO3)2+4H2O+2NO↑Cu+4HNO3(浓)=Δ=Cu(NO3)2+2H2O+2NO2↑Cu+2H2SO4(浓)=Δ=CuSO4+2H2O+SO2↑

铝——银白色轻金属,熔点660摄氏度,密度2700千克/立方米,在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铝和氧气的接触,防止铝被氧化。

2Al+3O2=点燃=2Al2O3

2Al+3H2SO4=Al2(SO4)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硫酸、盐酸或乙酸等非氧化性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Fe+CuSO4=FeSO4+CuCu+2AgNO3=Cu(NO3)2+2Ag

八、单质、氧化物、碱、酸、盐。

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水的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水的氧化物。

氧化物——能和酸、碱反应生成盐、水的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不能和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容易潮解,并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烧碱、苛性钠,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与指示剂反应,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和绿色BTB试液变蓝。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2NaOH+CO2=Na2CO3+H2O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2NaOH+H2SO4=Na2SO4+H2O

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CuCl2+2NaOH=Cu(OH)2↓+2NaCl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微溶于水,有腐蚀性。它能和酸性氧化物,酸和盐反应。Ca(OH)2+CO2=CaCO3↓+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Na2CO3=CaCO3↓+2NaOH。

碱类——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根据碱类的组成,可以把碱类叫做氢氧化某。碱类能和酸性氧化物,酸和盐反应,还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和绿色BTB试液变蓝。

盐酸——无色液体,氯化氢的水溶液,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BTB试液变黄,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能和活泼金属,碱类和盐类反应。

Cu(OH)2+2HCl=CuCl2+2H2OAgNO3+HCl=AgCl↓+HNO3

盐酸还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Fe2O3+6HCl=FeCl3+3H2O

硫酸——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容易挥发,密度1840千克/立方米,容易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浓硫酸是把浓硫酸沿着试管或烧杯壁慢慢倒入水中,不断搅动,使得生成的热量迅速扩散。浓硫酸能吸收水分,称为吸水性,实验室可以用它来做干燥剂。硫酸的性质和盐酸相似,但浓硫酸还有脱水性,即把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以二比一的比例脱出,使其碳化变黑。Zn+H2SO4=ZnSO4+H2↑CuO+H2SO4=CuSO4+H2OCu(OH)2+H2SO4=CuSO4+2H2OBaCl2+H2SO4=BaSO4↓+2HCl

C12H22O11=H2SO4(浓)=12C+11H2O

酸类——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含氧元素的酸叫做含氧酸,命名为某酸,如硫酸、硝酸、乙酸、亚硫酸和亚硝酸等,不含氧元素的酸为无氧酸,命名为氢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BTB试液变黄,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能和活泼金属,碱类和盐类反应。但是浓硫酸、硝酸等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时,不生成氢气。

根据酸的组成是否含碳元素,可以把酸分成无机酸和有机酸。盐酸、硫酸、硝酸、硼酸、碳酸、亚硫酸属于无机酸,其它含碳元素的酸为有机酸,如乙酸、羟基丁二酸、柠檬酸、十六酸、十八酸、水杨酸、抗坏血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氨基酸和核酸等。

pH值——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溶液的酸碱度,25摄氏度时,pH为0到14之间,pH等于7时,溶液呈中性,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小于7,溶液呈酸性。

盐——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

正盐——盐的组成里只有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含氧酸盐的命名为在酸根的名称后加上某元素的名称,称为某酸某,无氧酸盐的命名为在非金属名称和金属元素的名称之间加上一个化字,叫做某化某。

酸式盐——盐的组成里除了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外,还含有氢原子的盐。其命名是在酸根名称后面加一个氢字,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硫氢化钠。

碱式盐——盐的组成里除了金属元素和酸根外,还含有氢氧根的盐,命名是在酸根名称前加碱式两字,如碱式碳酸铜、碱式氯化镁等。

氯化钠——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正方体。它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的氯化银沉淀:NaCl+AgNO3=AgCl↓+NaNO3。

碳酸钠——无水碳酸钠为易溶于水的白色粉末,水溶液呈现碱性,称为纯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和BTB试液变蓝,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钠晶体为块状固体,在常温时,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碳酸钠粉末,这叫做风化。

Na2CO3·10H2O=Na2CO3+10H2O↑

硫酸铜——晶体为蓝色,俗称胆矾,受热后放出水蒸气,失去结晶水,生成白色粉末,滴入几滴水,无水硫酸铜跟水结合,生成蓝色的水合硫酸铜。

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生成天蓝色氢氧化铜和硫酸钙的悬浊液,称为波尔多液。

Ca(OH)2+CuSO4=CaSO4↓+Cu(OH)2↓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产生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即可发生。

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含有两种营养元素的肥料叫做复合肥料。

物质的分类和命名法。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