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节能材料要取样送检的有哪些?

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用图解的图书目录

3.GB 50243-201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4.空调系统分类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急急!!!

风机盘管进场检验规范_风机盘管机组和绝热材料进场时

中央空调设计规范

1.总则  主要规定了这本规范适用的范围,那就是“适用于上海地区新建与扩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的设计。改建工程可参照规范执行。” 2.术语  与本规范有关的,在其他规范中不大引用的术语。  3.设计参数  按室外气象参数与室内空气质量两方面进行规定。室外气象参数是空调设计使用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室内空气质量是根据目前常用的家用中央空调自身特点而制定的室内空气温度、含尘量、新风量等的一系列规定。  4.空气调节  4.1 负荷计算 规定了空调负荷计算的要求与方法,并对家用中央空调使用的特殊性作了计算上的要求。  4.2 系统设计 规定了空调风系统的划分原则,并对分体多联空调系统、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空调水管路系统、冷却塔和排风系统等设计、选用提出了要求。  4.3 空气处理与分布 在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空气分布、送风温差、空气循环次数及风速等方面规定了设计要求。  5.设备、管道与布置  5.1 一般规定 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和上海市发布的现行法令、规范、标准、条例。  5.2 设备、材料选择 对设备、材料作出了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的选择原则。  5.3 设备、管道布置 对设备、管道布置作了较严格规定,尤其是家用中央空调室外机的布置,更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大问题,设计不容马虎。  6.防腐与保温  叙述了防腐与保温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规定,尤其是涉及到消防、安全,确保使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如保温材料的选择、厚度的确定等。  7.监测与控制  规定了家用中央空调监测与控制的一般要求、设置原则;空调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检测仪表的要求;空调系统监控手段等。  8.消声与隔振  提出了消声与隔振设计原则,规定了必须执行的有关规范、设备选择、布置以及家用中央空调各个设计环节和消声隔振的技术要求。  这本规范的制定,将有助于提高行业内家用中央空调的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及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必将会提高家用中央空调协会和协会会员单位在广大用户心目中的可信度。

1 总则

1.0.1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上海地区新建与扩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的设计。改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l家用(商用)中央空调

主要用于居住和公共建筑中,以满足舒适性为目的,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空调型式。

2.0.2空调风系统

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

3.1 室外气象参数

3.1.1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用历年平均不保证一天的日平均温度。

3.1.2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用历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3.1.3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干球温度。

3.1.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3.1.5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3.1.6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用累年最冷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7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应用累年最热三个月各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3.1.8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度和大气压力,按7月21日的太阳赤纬计算确定。

3.1.9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

3.2.1冬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温度              18- 22℃

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      不大于0.4m/s

当无热源时,冬季室外空调计算温度用5℃。

3.2.2设计集中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房间的用途,按下列规定用:

1.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用16-20℃;

2.房间,不宜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              25℃

更衣室             23℃

托儿所、幼儿园、医护室     20℃

盥洗室、厕所          12℃

办公用室            16℃

3.2.3夏季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温度            24-28℃

 相对湿度不大于       65%

 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风速   不大于0.5m/s

3.2.4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不小于20m3/(h.人)。

3.2.5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应符合《室内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卫生标准》(GB17095)的规定,不应大于0.15mg/m3。

3.2.6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住宅主要使用房间的噪声级应不大于46dB(A)。

4 空气调节

4.l 负荷计算

4.1.1在方案设计阶段,可用冷负荷指标估算确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可用分项简化计算方法进行,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或渗透风),其中国护结构负荷项可按经验指标估算确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

4.1.2逐时冷负荷计算应按国家现行《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

4.1.3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4.l.4空调系统冷负荷,应根据所服务房间的同时使用情况,按各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4.1.5对间歇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末端设备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形成的负荷。

4.1.6对能单独使用空调的房间,在选择空调末端设备时,应考虑邻室不使用空调时形成的负荷。

4.1.7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可参考夏季冷负荷的数值,乘上经验系数决定。

4.2 系统设计

4.2.1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

 1.使用时间不同的房间;

 2.温度基数要求不同的房间;

 3.空气中含有异味、油烟或其他有害物质的房间;

 4.负荷特性相差较大及同时分别需供冷与供热的房间或区域。

4.2.2当房间舒适度要求较高时,宜用各个房间可进行室内温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

4.2.3对于舒适度要求较高、人员较长时间逗留的场所,应取保证新风量的措施。

4.2.4有条件时,应优先用变频或具有节能效果的变容量控制的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的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5用分体多联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空调系统中,具有需同时分别供冷与供热的房间时,宜选择带有热回收的、能同时供冷与供热的空调系统;

 2.同一空调系统的规模、制冷剂管道最大长度。设备之间的最大高差、运行工况范围等,应符合设备性能的规定;

 3.选择设备时,应根据室内外设计温度、制冷剂配管长度。室内外机的标称冷热量及该设备技术参数等进行计算修正;

 4.空调系统制冷剂管道的管径、管材和管道配件应按生产厂技术要求选用,系统自控设备、制冷剂分配器等主要配件,均应由生产厂配套供应。

4.2.6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循环水水温直控制在15-35℃;

 2.循环水系统的冷却设备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决定用闭式或开式冷却水塔;当用开式冷却水塔时,宜设置中间换热器,由相互隔离的闭式循环水系统与开式冷却水系统组成;

 3.热源的供热量应根据建筑物冬季白天和夜间负荷特性、系统可回收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确定。

4.2.7设有排风的空调系统,宜设置新风与排风系统的热回收装置。

4.2.8空调水管路系统,宜用闭式循环系统,并应考虑水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膨胀问题。

4.2.9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冷却塔的进、出口水温和循环水量,在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条件下,应满足制冷机的要求;

 2.用旋转式布水器的冷却塔,运行时应有保证冷却塔冷却水量的措施;

 3.冷却塔应放置在通风条件良好、远离高温和有害气体的地方,并应避免漂水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应用阻燃型材料制作的冷却塔,符合防火要求。

4.3 空气处理与分布

4.3.l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

4.3.2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应根据室内温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和空气质量等要求,结合房间特点、内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综合考虑。

4.3.3高大空间的空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空调负荷必须通过计算确定;

 2.应注意气流组织的合理性;当用侧向送风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当用双侧送风时,两侧相向气流尚应在生活区或工作区以上搭接;侧向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

 3.应尽量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区的热转移,必要时,应在非空调区设置送排风装置。

 4.空调系统的夏季送风温差,当送风高度不大于5m时,不宜大于10℃;当送风高度大于5m时,不宜大于15℃。

4.3.4空调房间的空气循环次数不宜小于5h-1。

4.3.5送风口的出口面风速,应根据风量、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4.3.6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用侧送风时,宜在送风口的同侧;条件允许时,可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断面风速不宜过大。

4.3.7回风口的面吸风速度,宜按表4.3.7选用。

表4.3.7回风口的面吸风速度

回风口位置 吸风速度(m/s)

房间上部 4.0-5.0

房间下部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3.0-4.0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1.5-2.0

用于走廊回风时 1.0-1.5

5 设备、管道与布置

5.1 一般规定

5.1.1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条例和上海市发布的规定。

5.1.2空调和通风系统的送、回风、排风管道的防火阀及其感温、感烟控制元件的设置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执行。

5.2 设备、材料选择

5.2.l应优先选用符合下列条件的空调设备:

 1.用环境污染小的能源;

 2.用环保型制冷剂;

 3.能源利用效率高。

5.2.2风管必须用不燃材料制作;当用复合材料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必须为不燃材料,内部的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B1级,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5.2.3矩形风管的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宜大于4:1。

5.2.4冷凝水管宜用U—PVC管。

5.3 设备、管道布置

5.3.1家用中央空调的室外机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严禁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墙体安装。

5.3.2道路两侧建筑物安装的空调设备,其托板底面距室外地坪的高度不得低于2.5m。

5.3.3空调室外设备出风口的(冷、热)气流禁止朝向相邻方的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门窗不得小于下列距离:

 1.制冷额定电功率≤2kw的为3m;

 2.制冷额定电功率>2kw,且≤5kw的为4m;

 3.制冷额定电功率>5kw,且≤10kw的为5m;

 4.制冷额定电功率>10kw,且≤30kw的为6m。

5.3.4空调冷凝水管应用间接排水方式。当凝水盘位于机组内负压区时,冷凝水出水口处必须设置存水弯。

5.3.5空调冷凝6 防腐与保温水水平管道应沿水流方向保持不小于0.5%的坡度。

5.3.6外墙面上的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地排放。

6.1 防腐

6.1.1所有非镀锌铁件,须在除锈后刷防锈漆二度;非保温者再刷面漆二度。

6.1.2用木质隔热材料时,该材料应经浸渍沥青防腐。

6.2 保温

6.2.1下列设备与管道应保温:

 1.导致冷热量损失的部位;

 2.产生凝结水的部位。

6.2.2设备与管道的保温,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保温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2.非闭孔性保温材料的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

 3.管道和支吊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取防止“冷桥”的措施。

6.2.3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应以《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15586)的防结露计算方法为基础,并考虑减少冷、热损失和材料的价格因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情况确定。

6.2.4管道保温材料应用不燃和难燃材料。

6.2.5穿越防火墙、变形缝两侧各2m范围内风管保温材料及风管型电加热器前后0.8m范围内的风管保温材料,必须用非燃材料。

6.2.6制冷剂管道的保温,应按厂家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

6.2.7使用温度在7-65℃的冷热水管的保温,当用难燃型闭孔发泡橡塑时,厚度不得小于表6.2.7的规定。

表6.2.7空调冷热水管橡塑保温最小厚度表

保温厚度mm 27.5 30 32 35 38 41 44 47

室内 ≤DN20 DN25-32 DN40-50 DN70-80 DN100-150

室外 ≤DN32 DN40-50 DN70-80 DN100-125 DN150-200

注:1.仅适用于上海地区;

2.难燃型泡沫橡塑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7794-1999国家标准,且20℃时,导热系数λ≤0.040W/( m? K),湿阻因子不小于800。

6.2.8使用温度在7-65℃的冷热水管的保温,当用离心玻璃棉绝热管瓦时,厚度不得小于表6.2.8的规定。

表6.2.8空调冷热水管玻璃棉保温最小厚度

保温厚度mm 30 40 45 50 55 60

室内 ≤DN32 DN40-70 DN80-150 DN200-400

室外 ≤DN32 DN32-40 DN50-70 DN80-125 DN150-200

注:1.仅适用于上海地区;

2.离心玻璃棉绝热制品性能应符合GB/T13350-2000国家标准;20℃时,导热系数λ≤0.042W/( m? K),密度为64kg/m3。

7 监测与控制

7.1 一般规定

7.1.1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包括参数检测、参数和动力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和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等。设计时,应根据功能要求、系统的类型和设备运行时间,经技术比较确定其具体内容。

7.1.2在满足控制功能和指标的条件下,应简化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环节。

7.1.3用自动控制的空调系统,应做到系统和管理设计合理,防止运行调节时各并联环路压力失调,其调节机构特性应符合要求。

7.1.4自动控制方式宜用电动式。

7.1.5设置自动控制的空调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功能。

7.2 检测与信号显示

7.2.l空调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应在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检测仪表。

7.2.2对于空调系统的下列参数,必要时可设置检测仪表:

 1.室内外温度;

 2.送回风温度;

 3.空气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4.水过滤器进出口的静压差。

7.2.3空调系统敏感元件和检测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内空气温度:应装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有代表性的、空气流通的地点;

 2.风管内空气温度:应由所控系统的工艺要求确定安装位置,并应符合制造厂有关的安装规定;

 3.水流、水压和水温检测元件:安装位置及与管路的连接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并应满足系统的要求。

7.2.4空调系统的通风机、水泵和电加热器等应设工作状态显示信号。

7.3 调节与控制

7.3.1空调系统的调节方式,应根据调节对象的特性参数、房间热湿负荷变化的特点以及控制参数的精度要求等进行选择。

7.3.2空调的集中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监控环节:

 1.设备的启停控制及联锁控制;

 2.设备的状态监视及故障保护;

 3.参数的控制和测量;

 4.执行器的控制;

 5.其他。

设计时,应根据系统类型、使用功能要求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监控内容。

7.3.3空调系统的监控应包括温度、机组的防冻保护控制以及风机运行状态、过滤器状态等环节。设计时,应根据使用要求、系统类型等项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3.4当水冷式空气冷却器用变水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度调节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择器进行优先控制,并对加热器进行分程控制;冷水系统宜用两通阀及改变水泵转速。

7.3.5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在满足室内参数和节能要求的情况下,宜用变结构多工况控制系统。工况转换宜用手动方式。

7.3.6位于冬季有冻结可能地区的新风或空调机组,应对水盘管加设防冻保护控制。

7.3.7空调及通风系统宜用独立电源回路。

7.3.8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送风机应有延时关闭的功能,并应设无风断电保护。设置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应接地。

7.3.9自动调节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两通阀,宜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2.水三通阀,宜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3.调节阀的进出口压差,应符合制造厂的有关规定,且应对调节阀的流通能力及孔径进行选择计算

8 消声和隔振

8.1 一般规定

8.1.1空调系统的消声和隔振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传播方式,综合考虑确定。

8.1.2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0070-88)等的有关规定。

8.1.3空调系统产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等的有关规定。

8.1.4在选择设备和进行系统设计时,应取下列降低声源噪声的措施:

 1.应选用高效率、低噪声设备;

 2.系统风量一定时,所选风机的风压安全系数不宜过大;

 3.通风机与电动机宜用直联传动;

 4.通风机进出口处的管道不宜急剧转弯;

 5.必要时,弯头和三通支管等处,应装设导流叶片;

 6.宜少装或不装调节阀,必要时,要求严的房间应在阀后设消声支管或消声风口。

8.1.5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调系统,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8.1.5选用。

表8.1.5风管内的风速(m/s)

室内允许噪声dB(A) 主管风速 支管风速 出风口风速(散流器后)

25-35 ≤2 ≤1.6 ≤0.8

≤40 ≤3.0 ≤2.4 ≤1.2

≤45 ≤4.0 ≤3.2 ≤1.6

≤50 ≤5.0 ≤4.0 ≤2.0

≤55 ≤6.0 ≤4.8 ≤2.4

≤60 ≤7.0 ≤5.6 ≤2.8

8.1.6空调机房的位置,不宜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当必须靠近时,应用必要的隔声、隔振、消声和吸声措施。

8.1.7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间;噪声高的风管,不宜穿过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必须穿过时,应取隔声措施。

8.2 消声和隔声

8.2.1空调设备的声功率级,宜用实测数值;当无实测数值时,可通过计算确定。

8.2.2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设置消声器或取其它消声措施。

8.2.3选择消声器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分别用阻性、抗性或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8.2.4消声器宜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流稳定的管段上,距风机出人口、弯头。三通等要有一定距离,一般要求大于4-5倍风管直径或当量直径;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门及消声后的风管,应具有良好的隔声能力;必要时,也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置。

8.2.5机房应根据邻近房间或建筑物的允许噪声标准,取相应的隔声措施;当机房靠近有较高消声要求的房间,机房门窗应用隔声门窗。

8.2.6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其孔洞四周的缝隙,应使用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8.2.7进、出风口与风管之间的连接,应设置适当长度的扩散管,避免突扩或突缩风管的产生。

8.3 隔振

8.3.1当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程度时,应设置隔振器或取其它隔振措施。

8.3.2当设备运转小于或等于 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减振器;设备转速大于 1500r/min时,宜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隔振垫块或橡胶隔振器。

8.3.3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

 2.弹簧隔振器承受的载荷,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载荷;

 3.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4.弹簧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加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8.3.4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考虑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

 2.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用;

 3.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自振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

 4.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载荷,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载荷;

 5.橡胶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加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8.3.5通风机和空调机组的进出口,宜用软管连接;制冷机的进出口,宜用可曲橡胶接头连接。

8.3.6管道的支吊架宜用弹性支吊架。

安装规范

一.验收安装与配置部分:

管道循环系统是否有按要求加压试漏。

室内机、室外机的吸入、吹出部位是否有妨碍、短路。

室内/外机本体是否安装牢固。

铜管布设是否美观牢固。

隔热材料是否确认包装良好。

排水管安装及排水是否良好。

与机器连接风管是否已固定。

管道连接完后,应做通水试验和满水试验,一检查排水畅通,二检查其是否漏水。

二.验收电器及安全部分:

电器部分是否有预防老鼠等动物咬坏措施。如:天花上的电线要加护套等。

电源线线径、漏电开关是否符合规定。

接地线是否已连接,连接良好、紧固。

室内外机接线柱的螺丝是否紧固。

电线连接处是否使用固定片固定。

电压是否正常,符合额定电压的90%~110%范围内。

三.验收试运转部分:

冷媒系统阀门是否全部打开。

运转前检漏时是否有泄漏(连接部位、阀体)。

室内外机的地址码是否按要求设定(多联机系列及集中控制系统时设定)。

室内机及室外机运转时检查是否有不正常的噪音。

四.竣工验收:

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即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1)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检查竣工验收的资料,一般包括下列文件及记录:

1)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

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试)验报告。

3)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4)工程设备、风管系统、管道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

5)管道试验记录。

6)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7)系统单机试运转记录。

8)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9)观察质量综合检民记录。

10)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的核查记录。

建筑节能材料要取样送检的有哪些?

应严格按照通风系统施工验收规范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标准来验收。

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完成系统非设计满负荷条件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项目内容及质量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通风与空调工程的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参加,验收合格后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时,各设备及系统应完成调试,并可正常运行。当空调系统竣工验收时因季节原因无法进行带冷或热负荷的试运转与调试时,可仅进行不带冷(热)源的试运转,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应按工程具备竣工验收的时间给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带冷(热)源的试运转应待条件成熟后,再施行。

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和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检(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设备、风管系统、管道系统安装及检验记录。管道系统压力试验记录。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系统非设计满负荷联合试运转与调试记录。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观感质量综合检查记录。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的核查记录。净化空调的洁净度测试记录。新技术应用论证资料。通风与空调工程各系统的观感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风管表面应平整、无破损,接管应合理。风管的连接以及风管与设备或调节装置的连接处不应有接管不到位、强扭连接等缺陷。各类阀门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调节应灵活,操作应方便。风口表面应平整,颜色应一致,安装位置应正确,风口的可调节构件动作应正常。制冷及水管道系统的管道、阀门及仪表安装位置应正确,系统不应有渗漏。风管、部件及管道的支、吊架形式、位置及间距应符合设计及本规范要求。除尘器、积尘室安装应牢固,接口应严密。制冷机、水泵、通风机、风机盘管机组等设备的安装应正确牢固。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组装顺序应正确,接缝应严密。室外表面不应有渗漏。风管、部件、管道及支架的油漆应均匀,不应有透底返锈现象,油漆颜色与标志应符合设计要求。绝热层材质、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不应有破损和脱落现象。室外防潮层或保护壳应平整、无损坏,且应顺水流方向搭接,不应有渗漏。消声器安装方向应正确,外表面应平整、无损坏。风管、管道的软性接管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接管应正确牢固,不应有强扭。测试孔开孔位置应正确,不应有遗漏。多联空调机组系统的室内、室外机组安装位置应正确,送、回风不应存在短路回流的现象。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净化空调系统的观感质量检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空调机组、风机、净化空调机组、风机过滤器单元和空气吹淋室等的安装位置应正确,固定应牢固,连接应严密,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范有关条的规定。高效过滤器与风管、风管与设备的连接处应有可靠密封。净化空调机组、静压箱、风管及送回风口清洁不应有积尘。装配式洁净室的内墙面、吊顶和地面应光滑平整,色泽应均匀,不应起灰尘。送回风口、各类末端装置以及各类管道等与洁净室内表面的连接处密封处理应可靠严密。检查方法:尺量、观察检查。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用图解的图书目录

(一)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二)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三)用于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四)用于承重墙的砖和混凝土小型砌块;(五)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砌筑砂浆的水泥;(六)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中使用的掺合料和外加剂;(七)防水材料;(八)预应力钢绞线、锚夹具;(九)沥青、沥青混合料;(十)道路工程用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十一)建筑外窗;(十二)建筑节能工程用保温材料、绝热材料、粘结材料、增强网、幕墙玻璃、隔热型材、散热器、风机盘管机组、低压配电系统选择的电缆、电线等;(十三)钢结构工程用钢材及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预拉力、扭矩系数、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和网架节点承载力试验;(十四)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规定的其它见证检验项目。

GB 50243-201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出版说明

1 通风空调工程概论

1.1 通风空调工程的分类及组成

1.1.1 通风系统

(一)通风的概念与分类

(二)空气中有害物浓度、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

(三)除尘系统

1.1.2 空调系统

(一)集中式空调系统

(二)局部式空调系统――空调机组

(三)混合式空调系统

1.1.3 空气洁净系统

(一)非单向流洁净室

(二)单向流洁净室

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体系及特点

1.2.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体系

1.2.2 “十六字方针”内容及理解

1.2.3 “2002年版验收规范”的内容、模式和特点

1.2.4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目的

与应用要求

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1.3.1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划分

1.3.2 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与验收规定

(一)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规定

(二)建筑工程的非正常验收

(三)拒绝验收的工程

1.3.3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

(一)建筑工程验收的程序和内容

(二)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组织

(三)工程质量验收意见分歧的解决

(四)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五)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2 术语

2.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常用术语

2.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工程施工管理规定

3.1.1 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划分

3.1.2 对施工企业与施工人员的规定

3.1.3 现场质量管理规定

3.2 工程质量控制规定

3.2.1 材料及设备的进场验收

3.2.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3.2.3 工程质量验收规定

3.2.4 系统调试与检测

(一)检测条件

(二)检测仪器的选用

(三)样点的规定

(四)样量的确定

(五)检测样的规定

(六)记录数据评价

(七)测试记录

3.3 工程质量保修规定

4 风管制作

4.1 基本规定

4.1.1 本章规范适用范围

4.1.2 风管系统类别划分

4.1.3 矩形风管弯管制作

(一)矩形弯头的加工

(二)弯头内导流片的组装

4.1.4 圆形风管弯管制作

4.1.5 风管连接要求

(一)咬口连接

(二)铆钉连接

4.1.6 风管加固规定

(一)圆形风管加固

(二)矩形风管加固

(三)空气洁净系统风管加固

4.1.7 风管密封要求

(一)薄钢板风管法兰铆接密封措施

(二)薄钢板风管无法兰连接密封措施

(三)空气洁净系统风管密封措施

4.2 金属风管制作

4.2.1 金属风管材料

(一)材料规格

(二)材料验收

4.2.2 金属风管制作

(一)不锈钢风管加工制作

(二)铝板风管加工制作

4.2.3 金属风管连接

(一)金属风管的连接形式及适用范围

(二)矩形风管角钢法兰连接

(三)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

(四)矩形或圆形风管承插式连接

(五)矩形风管C形、S形插条连接

4.2.4 金属风管加固

(一)风管加固形式与刚度等级

(二)加强筋规格与间距

(三)风管加固施工要求

4.2.5 铝箔风管制作

(一)材料质量要求

(二)风管制作

(三)风管法兰连接

(四)风管加固

4.3 非金属风管制作

4.3.1 非金属风管材料

(一)非金属风管板材规格要求

(二)聚氯乙烯塑料技术性能及硬聚氯乙烯塑料规格

(三)硬聚氯乙烯塑料板加工、储存与运输

4.3.2 非金属风管连接

(一)法兰结构、规格与制作

(二)非金属风管焊接连接

(三)非金属风管套管连接

4.3.3 非金属风管加固

(一)塑料风管的加固

(二)无机玻璃钢风管的加固

4.3.4 硬聚氯乙烯风管制作

(一)硬聚氯乙烯风管手工焊接

(二)硬聚氯乙烯风管机械热对挤焊接

4.3.5 有机玻璃钢风管制作

(一)有机玻璃钢风管制作方法分类

(二)有机玻璃钢风管手糊成形

4.3.6 无机玻璃钢风管制作

(一)材料质量要求

(二)风管制作参数

(三)风管质量要求

4.4 复合材料风管制作

4.4.1 材料要求与制作规定

(一)复合风管制作材料

(二)风管制作技术要求

4.4.2 风管连接与加固

(一)复合材料风管连接

(二)复合材料风管加固

4.5 防火风管制作

4.5.1 材料规格要求

4.5.2 材料质量验收

4.6 砖、混凝土风道施工要求

4.6.1 变形缝构造

4.6.2 水泥砂浆抹面

4.7 净化空调系统风管安装

4.7.1 法兰垫料的选用

4.7.2 风管的安装

4.8 风管质量验收

4.8.1 风管规格及尺寸

4.8.2 风管工艺性能检测

4.8.3 风管制作验收资料

5 风管部件与消声器制作

5.1 基本规定

5.2 风管部件制作

5.2.1 风阀基本要求

5.2.2 插板风阀

(一)插板风阀构造

(二)平、斜插板阀制作

(三)密闭式插板阀安装

5.2.3 止回风阀

5.2.4 三通调节风阀

5.2.5 手动单叶片或多叶片调节风阀

5.2.6 电动、气动调节风阀

5.2.7 风量平衡阀

5.2.8 净化空调系统风阀

5.2.9 防火风阀与排烟阀

(一)防火阀分类及规格

(二)排烟阀分类及规格

(三)防火阀与排烟阀的制作

5.2.1 0风口

(一)风口的形式

(二)风口规格尺寸

(三)矩形空气分布器的制作

(四)百叶式风口的制作

(五)旋转式风口制作

(六)直片式送、吸风口散流器制作

(七)上吸式均流侧吸罩制作

(八)槽边吹、吸风罩制作

5.2.1 1风帽的制作

(一)风帽制作的一般要求

(二)圆筒形、伞形风帽制作

(三)滴水盘、槽制作

5.2.1 2导流叶片与检查门

(一)防火板风管导流叶片设置

(二)复合材料风管导流叶片设置

(三)矩形弯管导流片制作

5.2.1 3柔性短管制作

(一)柔性短管制作材料

(二)帆布短管制作

(三)塑料布短管制作

5.3 消声器制作

5.3.1 消声器制作材料

(一)消声器的种类

(二)消声器制作选材

5.3.2 消声器制作要求

6 风管系统安装

6.1 基本规定

6.1.1 本章规范适用范围

6.1.2 风管的连接

(一)风管排列法兰连接

(二)风管连接的密封

(三)风口与管道的连接

6.1.3 支吊架安装与固定

(一)预埋件与紧固件

(二)支、托、吊架生根固定及连接

(三)新型支架节点结构形式

(四)吊架的安装

6.2 风管安装

6.2.1 风管安装基本规定

(一)安装前检查

(二)风管吊装与找正

(三)风管地沟敷设

6.2.2 非金属风管安装

(一)塑料风管的架设

(二)热延伸的补偿和振动的消除

6.2.3 复合材料风管的安装

(一)支吊架选用及安装

(二)风管与阀部件的连接及安装

(三)风管严密性质量要求

(四)风管安装的其他要求

6.2.4 无法兰连接风管的安装

(一)风管无法兰连接

(二)风管安装

6.2.5 净化空调系统风管的安装

(一)施工条件

(二)风管的安装

(三)系统风管的检漏

6.2.6 风管的防护

(一)硬聚氯乙烯塑料风管过墙保护

(二)硬聚氯乙烯塑料风管穿楼板保护

6.3 风管部件安装

6.3.1 风管部件安装基本规定

(一)安装基本要求

(二)成品保护措施

(三)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3.2 风帽安装

6.3.3 风罩安装

(一)风罩(排风罩)形式

(二)排风罩加工制作

(三)排风罩布置及安装

6.3.4 风口安装

(一)S型矩形联动可调百叶风口安装

(二)管式条缝散流器安装

(三)FSQ球形旋转风口安装

6.3.5 防火阀、排烟阀安装

(一)防火阀安装

(二)排烟口、送风口安装

6.3.6 密闭阀安装

6.4 吸尘系统安装

6.5 风管系统严密性检验

6.5.1 漏光检测方法

6.5.2 漏风量测试方法

7 通风与空调设备安装

7.1 基本规定

7.1.1 本章规范适用范围

7.1.2 设备质量与放线就位

(一)风机开箱检查

(二)设备清洗、检查

(三)基础验收、放线

7.2 通风机安装

7.2.1 通风机安装技术规定

(一)通风机的类型

(二)风机的搬运和吊装

(三)离心式通风机安装

(四)轴流式通风机安装

(五)通风机的防振

(六)通风机安装防护

7.2.2 通风机安装质量要求

7.3 风机盘管机组安装

7.3.1 风机盘管机组的结构形式

7.3.2 风机盘管机组的部件组成

7.3.3 风机盘管安装工艺要求

7.3.4 机组试运转

7.4 过滤器安装

7.4.1 过滤器安装技术规定

(一)过滤器分类及选用

(二)过滤器安装基本要求

7.4.2 高效过滤器安装

(一)高效过滤器结构性能

(二)高效过滤器安装工艺

(三)高效过滤器渗漏检查

7.5 除尘器安装

7.5.1 除尘器安装通用规定

(一)除尘设备分类

(二)除尘器基础验收

(三)设备开箱检查验收

(四)设备安装要求

7.5.2 静电除尘器安装

7.5.3 袋式除尘器安装

(一)布袋式除尘器型号及技术性能

(二)脉冲袋式除尘器型号及外形尺寸

(三)除尘器安装要点

7.5.4 除尘设备安装质量要求

7.6 消声器安装

(一)施工准确

(二)施工要点

7.7 空气处理设备安装

7.7.1 电加热器安装

7.7.2 加湿器安装

(一)蒸汽喷管

(二)干式蒸汽加湿器

(三)电加湿器

7.7.3 去湿机安装

7.8 换热器安装

7.8.1 空气换热器型号、性能及适用范围

7.8.2 空气换热器的安装步骤及方法

7.9 空气处理室安装

7.1 0空调机组安装

7.1 0.1 单元式空调机组安装

(一)分体式空调机组的组成及安装(以挂墙式为例)

(二)整体式空调机组的分类及安装

(三)窗式空气调节器安装

7.1 0.2 组合式、柜式空调机组安装

(一)机组的形式

(二)机组性能考核要求

(三)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

(四)新风空调器安装

7.1 1洁净室空气净化设备安装

7.1 1.1 洁净工作台的安装

7.1 1.2 生物安全柜的安装

7.1 1.3 风口机组的安装

7.1 1.4 传递窗的安装

7.1 2装配式洁净室的安装

7.1 2.1 装配式洁净室构造

7.1 2.2 塑料地面的铺设

7.1 2.3 板壁的安装

8 空调制冷系统安装

8.1 基本规定

8.1.1 本章规范适用范围

8.1.2 设备规格与搬运要求

8.2 制冷设备与制冷机组安装

8.2.1 制冷设备安装

(一)基础施工与验收

(二)设备就位与初平

(三)精平与基础抹面

(四)设备拆卸与清洗

(五)冷凝器安装

(六)蒸发器安装

(七)制冷剂泵安装

8.2.2 制冷机组安装

(一)活塞式制冷机组安装

(二)螺杆式制冷机组安装

(三)离心式压缩机组安装

(四)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安装

8.2.3 制冷设备与机组试验

8.3 制冷系统管道及阀门安装

8.3.1 基本规定

8.3.2 制冷系统管道安装

(一)制冷系统管道的布置

(二)制冷管道的除锈及切割

(三)制冷系统管道连接

(四)制冷系统管道架空敷设

(五)制冷系统管道地下敷设

8.3.3 制冷管道试验

(一)制冷管道系统的气密性试验

(二)制冷管道系统的真空试验

8.3.4 制冷系统阀门安装

(一)阀门清洗与检查

(二)阀门压力试验

(三)阀门安装

8.4 燃油燃气管道及设备安装

8.4.1 燃油系统管道与设备设置要

8.4.2 燃油管道安装

8.4.3 燃气管道安装

8.4.4 油泵、制冷剂泵安装

8.5 制冷系统吹扫

9 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

9.1 基本规定

9.1.1 空调水系统的类型

9.1.2 水系统典型图例

9.2 管道连接

9.2.1 管道焊接

9.2.2 管道螺纹连接

9.2.3 管道法兰连接

9.2.4 管道与空调制冷设备的连接

9.3 管道安装

9.3.1 基本规定

(一)管道安装条件

(二)管道安装原则与要求

9.3.2 支、吊架安装

9.3.3 金属管道安装

(一)管道连接

(二)管子的检查和清洗

(三)管材的下料切割

(四)管道敷设

9.3.4 钢塑复合管安装

9.3.5 空调用蒸汽管道安装

9.3.6 管道部件安装

9.3.7 管道系统水压试验

(一)试验管路连接

(二)灌水前的检查

(三)水压试验

9.4 阀门安装

9.4.1 阀门安装一般要求

9.4.2 电动调节阀安装

9.4.3 平衡阀安装

9.5 补偿器安装

9.5.1 管道热伸长量的确定

9.5.2 管道自然补偿

9.5.3 套筒式补偿器

9.5.4 波形补偿器

9.6 冷却塔安装

9.6.1 冷却塔的形式

9.6.2 冷却塔本体安装

9.6.3 薄膜式淋水装置的安装

9.6.4 布水装置的安装

9.6.5 通风设备的安装

9.6.6 收水器的安装

9.7 水泵安装

9.7.1 卧式离心泵安装

9.7.2 立式离心泵安装

9.7.3 水泵管路安装

9.8 其他附属设备安装

9.8.1 膨胀水箱

9.8.2 分水器和集水器

9.8.3 室温调节器

9.8.4 水过滤器

10 防腐与绝热

10.1 防腐工程施工

10.1.1 材料要求

(一)常用的油漆及选用

(二)对油漆材质的要求

10.1.2 施工条件与施工要求

(一)作业条件

(二)涂漆的方式

(三)涂漆施工程序

(四)涂漆施工要点

10.1.3 风管及支吊架防腐施工

(一)去污与除锈

(二)管道涂漆要求

(三)涂刷油漆注意事项

10.2 绝热工程施工

10.2.1 材料要求

(一)常用保温材料性能

(二)绝热材料质量

10.2.2 施工条件

(一)绝热工程施工条件

(二)绝热工程施工程序

10.2.3 风管绝热层结构

(一)矩形风管岩棉(或玻璃棉)毡、板保温钉固定结构

(二)矩形风管板材绑扎式保温结构

(三)矩形风管板材及木龙骨式保温结构

(四)矩形风管散材、毡材及木龙骨保温结构

(五)矩形风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粘接保温结构

(六)空调圆形风管保温结构

10.2.4 风管及部件绝热施工

(一)工艺流程

(二)保温材料裁切

(三)保温钉粘接与保温材料铺覆

(四)各类保温材料做法

(五)缠玻璃丝布

(六)外壳防护

10.2.5 管道绝热层施工

(一)绝热厚度与材料选用

(二)管件及管道附件保温处理

(三)交叉管道的保温

(四)硬质材料绝热施工

(五)管道支撑(支吊架、支座)部位施工

10.2.6 管道防潮层施工

(一)防潮层的形式

(二)防潮层施工注意事项

10.3 金属保护壳施工

10.3.1 材料选用要求

10.3.2 保护层施工规定

11 系统调试

11.1 系统调试基本要求

11.1.1 测试仪器和仪表

(一)测温仪表

(二)测定相对湿度的仪表

(三)测风速仪表

(四)测风压的仪表

(五)调试仪表要求

11.1.2 系统调试实施单位

11.1.3 系统调试项目与检查要求

11.1.4 系统调试前后对承包单位的工作要求

(一)试运转、调试应具备的条件

(二)调试前的工作准备

(三)试运转和调试程序

(四)资料的整理及移交

11.2 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

(一)风机试运转

(二)水泵试运转

(三)冷却塔试运行

(四)制冷设备试运转

11.3 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

11.3.1 基本规定

(一)试运转及调试条件

(二)试运转测试项目

(三)试运转质量控制内容

11.3.2 通风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

(一)试运转前的检查

(二)试运转过程中的检测项目

11.3.3 空调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

(一)制冷系统试运转及调试

(二)空调系统试运转及调试

11.4 系统调试检测要求

11.4.1 防排烟系统

(一)防排烟系统的风量测定

(二)防排烟系统试运行要求

11.4.2 净化空调系统

(一)风量或风速的测试

(二)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测试

(三)单向流洁净室截面平均速度及速度不均匀度的检测

(四)静压差的检测

11.4.3 控制和监测设备

(一)系统投运前的准备工作

(二)空调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线路检查

(三)调节器及检测仪表单体性能校验

(四)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

12 竣工验收

12.1 竣工验收的概念及要求

12.1.1 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的概念

(一)竣工验收的依据

(二)竣工验收的标准

12.1.2 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的实施

(一)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自检

(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验收

(三)试车检验与工程交接

12.2 观感质量检查

12.3 通风与空调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12.3.1 隐蔽工程质量检查要求

12.3.2 竣工验收资料检查内容

13综合效能的测定与调整

13.1 通风与空调工程综合效能测定与调整要求

13.2 通风与空调工程综合效能试验项目

13.2.1 通风、除尘系统

(一)空气含尘浓度的测定

(二)高效过滤器的泄漏检测

13.2.2 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

(一)通风与空调系统风量的测试与调整

(二)空调系统噪声测定与调整

(三)空调、洁净房间内气流组织的测定与调整

(四)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

13.3 净化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

13.3.1 洁净度的检测与调整

13.3.2 单向流洁净室平均风速及风速不均匀度的测定

13.3.3 空气洁净系统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空调系统分类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急急!!!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2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风管与配件、风管部件、风管系统安装、风机与空气处理设备安装、空调用冷(热)源与设备安装、空调水系统管道与设备安装、防腐与绝热、系统调试、竣工验收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和完善了通风与空调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验收条款。

2.根据系统可独立运行与进行功能验证的原则,对本分部工程的子分部进行了重新划分。

3.引入并推荐应用现行国家标准《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1部分:小总体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GB/T 2828.11的工程质量验收批的抽样检验评定方法。

4.取消了有关工程综合性能的测定与调整的章节内容。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有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塘沽路390号,邮政编码:200080)。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上海市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同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 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耀良 刘传聚 寿炜炜 胡春林 黄海 秦学礼 陈晓文 何伟斌 李红霞 宋波 叶善强 龙军 王志伟 夏普

主要审查人:徐伟 连淳 马伟骏 陈卫伟 史新华 孙怀常 黄启明 吴余 高同寨

1.0.1 为统一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和验收,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1.0.3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配合使用。

1.0.4 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等,对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5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通风工程 ventilation works

送风、排风、防排烟、除尘和气力输送系统工程的总称。

2.0.2 空调工程 air conditioning works

舒适性空调、恒温恒湿空调和洁净室空气净化及空气调节系统工程的总称。

2.0.3 风管 duct

用金属、非金属薄板或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管道。

2.0.4 非金属风管 nonmetallic duct

用硬聚氯乙烯、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风管。

2.0.5 复合材料风管 foil-insulant composite duct

用不燃材料面层,复合难燃级及以上绝热材料制成的风管。

2.0.6 防火风管 refractory duct

用不燃和耐火绝热材料组合制成,能满足一定耐火极限时间的风管。

2.0.7 风管配件 duct fittings

风管系统中的弯管、三通、四通、异形管、导流叶片和法兰等构件。

2.0.8 风管部件 duct accessory

风管系统中的各类风口、阀门、风罩、风帽、消声器、空气过滤器、检查门和测定孔等功能件。

2.0.9 风道 air channel

用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砌筑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道。

2.0.10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风道 ventilating ducts for kitchen and bathroom

用于排除住宅内厨房灶具产生的烟气、卫生间产生的污浊气体的通道。

2.0.11 风管系统工作压力 design working pressure

系统总风管处最大的设计工作压力。

2.0.12 漏风量 air leakage rate

风管系统中,在某一静压下通过风管本体结构及其接口,单位时间内泄出或渗入的空气体积量。

2.0.13 系统风管允许漏风量 duct system permissible leakage rate

按风管系统类别所规定的平均单位表面积、单位时间内最大允许漏风量。

2.0.14 漏风率 duct system leakage ratio

风管系统、空调设备、除尘器等,在工作压力下空气渗入或泄漏量与其额定风量的百分比。

2.0.15 防晃支架 jiggle protection support

防止风管或管道晃动位移的支、吊架或管架。

2.0.16 强度试验 strength test

在规定的压力和保压时间内,对管路、容器、阀门等进行耐压能力的测定与检验。

2.0.17 严密性试验 leakage test

在规定的压力和保压时间内,对管路、容器、阀门等进行抗渗漏性能的测定与检验。

2.0.18 吸收式制冷设备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device

以热力驱动,氨-水或水-溴化锂为制冷工质的制冷设备。

2.0.19 空气洁净度等级 air cleanliness class

以单位体积空气中,某粒径粒子的数量来划分的洁净程度标准。

2.0.20 风机过滤机组 fan filter unit

由风机箱和高效过滤器等组成的用于洁净空间的单元式送风机组。

2.0.21 空态 as-built

洁净室的设施已经建成,所有动力接通并运行,但无生产设备、材料及作业人员。

2.0.22 静态 at-rest

洁净室的设施已经建成,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并按业主及供应商同意的方式运行,但无生产人员。

2.0.23 动态 operation

洁净室的设施以规定的方式运行,有规定的人员数量在场,生产设备按业主及供应商为双方商定的状态下运行工作。

2.0.24 声称质量水平 declared quality level

检验批总体中不合格品数的上限值。

3.0.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合同约定的内容执行。

3.0.2 工程修改应有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通知书或技术核定。当施工企业承担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深化设计时,应的到工程设计单位的确认。

3.0.3 通风与空调工程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设备的材质、规格及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不得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材料与设备。主要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设备的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场质量验收应经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确认,并应形成相应的书面记录。

(2)进口材料与设备应提供有效的商检合格证明、中文质量证明等文件。

3.0.4 通风与空调工程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设备,均应有通过专项技术鉴定验收合格的证明文件。

3.0.5 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施工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应与土建及其他专业工种相互配合;与通风与空调系统有关的土建工程施工完毕后,应由建设(或总承包)、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共同会检。会检的组织宜由建设、监理或总承包单位负责。

3.0.6 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经监理或建设单位验收及确认,必要时应留下影像资料。

3.0.7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按表3.0.7所列的子分部工程及所包含的分项工程分别进行。分部工程合格验收的前提条件为工程所属子分部工程的验收应全部合格。当通风与空调工程作为单位工程或子单位工程独立验收时,其分部工程应上升为单位工程或子单位工程,子分部工程应上升为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仍应按表3.0.7的规定执行。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表3.0.7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的子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划分

注:(1)风管系统的末端设备包括:风机盘管机组、诱导器、变(定)风量末端、排烟风阀(口)与地板送风单元、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风机过滤器机组,其它设备包括:消声器、静电除尘器、加热器、加湿器、紫外线灭菌设备和排风热回收器等。

(2)水系统末端设备包括:辐射板盘管、风机盘管机组和空调箱内盘管和板式热交换器等。

(3)设备自控系统包括:各类温度、压力与流量等传感器、执行机构、自控与智能系统设备及软件等。

3.0.8 通风与空调工程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

中央空调系统 有主机和末段系统。按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可分为全空气系统 、全水系统 、空气-水系统 、冷剂系统 。按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可分为集中式和半集中式。按被处理空气的来源可分为封闭式、直流式 、混合式(一次回风 二次回风)。主要组成设备有空调主机(冷热源) 风柜 风机盘管等等.

中央空调系统优点

主要的组成设备

户式中央空调的分类

户式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

商用中央空调系统

中央空调系统优点

—切实体现用户最高要求: 经济节能:主机由微电脑控制,每个区间末端风机盘管可自行调节温度,区间无人时可关闭,系统根据实际负荷做自动化运行,开机计费,不开机不计费,有效节约能源和运行费用。 环保:主机用水源热泵型机组,电制冷,没有燃烧过程,避免了排污;整个系统为密闭式管路系统,可避免霉菌灰尘等杂质对系统的污染,使环境清新优美,特别适于高档别墅、高级公寓与写字楼的使用。 节约空间:主机体积小巧,不设机房,无需占用设备层,减少公用设施 和土建投资,室内末端暗藏在吊顶内,极易配合屋内装修。 个性化:中央空调系统以区间为单元,满足用户不同区间需求,室内末端安装用暗藏方式,不影响室内的审美观,不占据室内空间,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简化管理:于用不同区间单独控制系统为用户所有,产权关系明确,可简化空调设施管理。 提升档次:中央空调主机可以避免破坏楼体的整体外观,使用户充分享受高档综合环境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及量贩档次。 投资方便:可根据量贩发展情况,分期分批投资添置空调系统,同时量贩档次提升,因此资金周转快,有效地利用资金更进一步开发。

主要的组成设备

一.按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可分为: 1.全空气系统 2.全水系统 3.空气-水系统 4.冷剂系统 二.按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可分为: 1.集中式 2.半集中式 三.按被处理空气的来源可分为: 1.封闭式 2.直流式 3. 混合式(一次回风 二次回风) 主要组成设备有空调主机(冷热源) 风柜 风机盘管等等。 从本质上讲,均由空气处理设备,空气输送设备,空气分布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此外还有制冷系统,供热系统及自动调节系统。 空气热湿处理设备空气热湿处理设备主要是对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冷却、除湿等处理。 (1)喷水室。在民用建筑中不再用,但在以调节湿度为主要目的的纺织厂和卷烟厂空调中仍大量使用。 (2)表面式换热器。冷却器、加热器、蒸汽盘管统称为表面式换热器。 l) 盘管表面式换热器有光管式和肋管式两种。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肋片管又可分成绕片管、串片管和轧片管。 为了便于使用和维修,冷、热煤管路上应设阀门、压力表和温度计。在蒸汽加热器的蒸汽管路上还要设蒸汽调节阀门和疏水器。为了保证表面式换热器正常工作,在水系统的最高点应设排空气装置,而在最低点应设泄水阀门和排污阀门。 2) 电加热器。它有结构紧凑、加热均匀、热量稳定、控制方便的优点。但是电加热器利用的是高品位的热能,它只宜在一部分空调机组和小型空调系统中使用。在恒温精度要求较高的大型空调系统中,也常用电加热器控制局部加热或作末级加热使用。 常用的电加热器有裸线式和管式两种。 为了确保安全,设计安装电加热系统特别是用裸线式电加热器时,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①电加热器宜设在风管中,尽量不要放在空调器内。 ②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 ③安装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应有良好的接地。 ④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其保温材料均应用绝缘的不燃材料。 ⑤安装电加热器的风管与前后风管连接法兰中间须加耐热不燃材料的衬垫。 ⑥暗装在吊顶内风管上的电加热器,在相对于电加热器位置处的吊顶上应开设检修孔。 ⑦在电加热器后的风管中应安装超温保护装置。 (3)常用空气湿处理设备。 空气的加湿方法一般有喷水加湿、喷蒸汽加湿、电加湿、超声波加湿、远红外线加湿等。利用外热源使水变成蒸汽和空气的混合过程为等温加湿过程,而水吸收空气本身的热量变成蒸汽的空气加湿过程为绝热加湿过程或等培加湿过程。 l) 等温加湿。 ①蒸气喷管和干蒸气喷管。 ②干蒸汽加湿器。 ③电热式加湿器。 2) 等焓加湿设备。直接向空调房间空气中喷水的加湿装置有压缩空气喷雾器、电动喷雾机、超声波加湿器。 3) 空气的减湿。 ①冷冻减湿机。在既需要减湿又需要加热的场所使用冷冻减湿机较合适。而在室内产湿量大、产热量也大的地方,最好不用冷冻减湿机。 ②氯化程转轮除湿机。氯化理转轮除湿机利用一种特别的吸湿纸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4)固体吸湿在空调工程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 硅胶失去吸湿能力后,可以加热再生,再生后的硅胶仍可重新使用。

户式中央空调的分类

☆ 风管机 一台定频室外机,一台定频室内机,通过风管把冷热风送至每个房间,可方便将室外新风引入;对空气进行加湿等集中处理也较容易,是廉价的机器,设计合理每个房间的噪声仅增加1~3分贝,卧室不必吊顶,每个房间在可高于主温控器设定的温度以上,对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能量转移,达到节能及加快空调冷热速度的效果。 室内机局部噪声较大,根据现场不同的安装条件,实测在42~52分贝之间,对设计及安装要求很专业。 ☆ 一拖多机组 (1)定频多联机 把分体空调集中到一个室外机中,最多一拖三里面有三台压缩机,冷媒系统各自独立;把明装壁挂室内机改变成暗藏式;引进新风困难,是分体空调的一种变形,卧室内风机噪音由低到高要增加7~14分贝,最高达50分贝。每个卧室需增加长1.2m以上,宽0.6m,高0.3m的吊顶,另需设检修孔;每个内机都需有冷凝水排放的管路。 冷媒系统独立,但电路部分的有共用点;如发生外风机,外机温度探头、压力保护或电器局部短路等故障时,整套机器将无法运行。 (2)定、变频一拖多 其中有1~2台变频压缩机或另加1台定频压缩机,电路上有射频干扰,对电脑有影响。检修孔新风引入吊顶与冷凝水与多联机相同;对氟管的分支器要求设计合理;对上,下层共用1台机器,管路要求更高;较易在全开启时出现末端内机效果太差的情况。 ☆ 冷热水机 定频冷热水机或变频冷热水机 大型中央空调的缩小,冷凝器由水冷变成风冷;用水泵将冷热水送至风机盘管。引入新风、检修孔、吊顶冷凝水排放、噪声指标与多联机相同。但又增加了冷热水管;由于温度差很大,密封问题突出,出现漏水对装潢的破坏较大。另外大型中央空调蒸发器都定时清理和酸洗;家用冷热水机对此还无良策,长期使用,冷热交换器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如能与中央水处理系统相结合,可克服上述难点。 单独房间使用空调,其它房间风机盘管有冷热水管流过,也会产生能耗;现较流行用电磁水阀来关闭水路;除去造价上的因素外;还会使局部水流速过高,产生噪声的问题。

编辑本段户式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

1.冷(热)水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室外的制冷(热)机组对冷(热)媒水进行制冷降温(或加热升温),然后由水泵将降温后的冷媒(热)水输送到安装在室内的风机盘管机组中,由风机盘管机组取就地回风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室内空气处理的目的。 2.风管(道)式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供冷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室内机组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冷凝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液体制冷剂。供热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汽体制冷剂,室内机组通过布置在天花板上的回风口将空气吸入,进行热交换后送入安装在室内各房间天花板中的风管(道)内,并通过出风口上的散流器向室内各房间输送空气。在风管(道)上设计有新风门和排风门,可以按一定比例置换空气,以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3.变频一拖多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供冷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室内机组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冷凝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液体制冷剂。供热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汽体制冷剂。各室内机组通过暗装的方式布置在天花板上。通过其回风口将空气吸入,进行热交换后送入,再从送风口将处理后的空气取就地回风的方式送回室内。 机组在能量调节方式上由微电脑控制,室外机组的变频式压缩机根据室内冷热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压缩机的工作状态,以满足室内冷热负荷的要求。

编辑本段商用中央空调系统

单冷式:将室内热湿空气吸入,经蒸发器将其中的水蒸气冷凝,然后将干燥、凉爽的空气送入室内,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 冷热式:既能降温、降湿,又可制热、取暖。制热方式可分为热泵式和电热式。热泵式空调取暖时,室外空气温度在5℃以上才能正常工作。 窗式:是空调制冷、通风、控制系统的组合体。 移动式:它与窗式空调器的区别是用水冷方式,冷凝水通过软管排出,可以在室内随意移动,不用安装。 分体式:它由室内机箱和室外机箱组成,室外机箱组合了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轴流风机等。 变频空调:是由电脑控制的变频器和变频压缩机组成的,它运用变频控制技术,使空调根据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冷、制热和除湿运转方式,使居室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并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以较小的温差波动,实现快速、节能和舒适的控温效果。 水冷式:由室内盘管,室外机可以是水冷螺杆或冷却搭(这种也属于单冷式),机组里面的东东就不说了,四大部件你应该知道的吧。 风冷式:室内盘管,室外机是风冷螺杆或模块机组。 中央空调系统是由一系列驱动流体流动的运动设备(如水泵、风机及压缩机)、各种型式的热交换器(如风机盘管、蒸发器、冷凝器及中间热交换器等)及连接各种装置的管道(如风管、水管及冷媒管)和阀件所组成。系统一般可分下列五个循环 : (1)室内空气循环; (2)冷水循环; (3)冷媒循环; (4)冷却水循环; (5)室外空气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