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行业市场_水处理化学品市场全球趋势及预处理
1.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环保产业的中国环保产业
3.前置过滤器十大品牌排行榜
4.反渗透膜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进口的离子交换树脂品牌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牌,这些都是大品牌。哪家好这个没有统一的说法的,这些品牌都有各自的优点。离子交换树脂的话罗门哈斯的会更好一点,如果是软化树脂的话漂莱特的会更好一点。
1.陶氏:
陶氏是一家多元的化学公司,运用科学、技术以及“人元素”的力量不断改进。2010年,陶氏年销售额为537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50,000名员工,在35个国家运营188个生产基地,产品达5000多种。陶氏为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及服务,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于化学和创新,为各消费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2.朗盛:
德国朗盛化学(前拜耳Bayer之特种化学品部)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年销售额近330亿欧元。朗盛化学公司是世界上主要的离子交换树脂供应商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朗盛化学公司推出了Lewatit超凝胶均粒树脂,这种颗粒均匀、性能优秀的树脂很快在全球得以广泛应用。随即朗盛化学公司又相继研发出了大孔均粒树脂(包括弱酸/碱大孔均粒)和抗污染凝胶型均粒树脂(即超超凝胶树脂),为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树立了新的标准。
3.罗门哈斯:
罗门哈斯是离子交换树脂的发明者和技术领先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离子交换树脂制造商,其Amberjet系列均粒树脂,UP系列和MB抛光树脂以及Amberlite系列品牌,已经成为全球在纯水超纯水应用产品的标志,其产品特点是交换速度快,交换容量高;使用寿命长,不需要预处理等。
4.漂莱特:
漂莱特集团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跨国集团,包括总部设在美国的漂莱特有限公司和总部设在英国的漂莱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集团现共有三个生产基地,分别设在美国、罗马尼亚及中国,年生产离子交换树脂6万余吨。漂莱特集团生产的树脂达400多种,能分别满足电力、电子、化工等不同行业水处理的需求,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冶金、医药、食品、催化等行业。
中水回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5年4月16日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水十条”,下称),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水污染防治行动》从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十个方面开展防治行动。全文如下:水污染防治行动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管理。坚持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有责,形成“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主要指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部、能源局等参与,地方各级人民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落实,不再列出)十大重点行业。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2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环境保护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参与)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暂停审批和核准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并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园区资格。(环境保护部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参与)(二)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运。除干旱地区外,城镇新区建设均实行雨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化利用。到2017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单列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于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推进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化处理处置,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点一律予以取缔。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等参与)(三)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化利用。(农业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敏感区域和大中型灌区,要利用现有沟、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栅和透水坝,建设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调整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在缺水地区试行退地减水。地下水易受污染地区要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问题较严重,且农业用水比重较大的甘肃、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山东、河南等五省(区),要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和经济林;2018年底前,对3300万亩灌溉面积实施综合治理,退减水量37亿立方米以上。(农业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国土部等参与)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四)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分类分级修订船舶及其设施、设备的相关环保标准。2018年起投入使用的沿海船舶、2021年起投入使用的内河船舶执行新的标准;其他船舶于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经改造仍不能达到要求的,限期予以淘汰。航行于我国水域的国际航线船舶,要实施压载水交换或安装压载水灭活处理系统。规范拆船行为,禁止冲滩拆解。(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等参与)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全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交通运输部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五)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自2015年起,各地要依据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及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备案。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和核准其相关行业新建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严格环境准入。根据流域水质目标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区域环境准入条件,细化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建立水、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实行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已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要实施水污染物削减方案,加快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到2020年,组织完成市、县域水、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环境保护部牵头,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六)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充分考虑水、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并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生态保护型旅游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新建、改建、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七大重点流域干流沿岸,要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参与)推动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内现有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环境保护部等参与)积极保护生态空间。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应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积。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土地开发利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要求,留足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带的管理和保护范围,非法挤占的应限期退出。(国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环境保护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七)推进循环发展。加强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炭矿区的补充用水、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态用水应优先使用矿井水,加强洗煤废水循环利用。鼓励钢铁、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制革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水利部、能源局等参与)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和利用。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制浆造纸、印染等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自2018年起,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北京市2万平方米、天津市5万平方米、河北省10万平方米以上集中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安装建筑中水设施。积极推动其他新建住房安装建筑中水设施。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京津冀区域达到30%以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参与)推动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推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在有条件的城市,加快推进淡化海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三、着力节约保护水(八)控制用水总量。实施最严格水管理。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条件和防洪要求。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用水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运。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严控地下水超。在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格控制开深层承压水,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应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和矿许可。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编制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等区域地下水压方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区综合治理,超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农业开发、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区、限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国土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九)提高用水效率。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等用水效率评估体系,把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将再生水、雨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水统一配置。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别下降35%、30%以上。(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抓好工业节水。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录,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到2020年,电力、钢铁、纺织、造纸、石油石化、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质检总局等参与)加强城镇节水。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设备。公共建筑必须用节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励居民家庭选用节水器具。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质检总局等参与)发展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在东北、西北、黄淮海等区域,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作物节水抗旱技术。到2020年,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亿亩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水利部、农业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参与)(十)科学保护水。完善水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水利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参与)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完善水量调度方案。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闸坝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在黄河、淮河等流域进行试点,分期分批确定生态流量(水位),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水利部牵头,环境保护部参与)四、强化科技支撑(十一)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推广饮用水净化、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适用技术。完善环保技术评价体系,加强国家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水处理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推广控源减排和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海洋局等参与)(十二)攻关研发前瞻技术。整合科技,通过相关国家科技(专项、基金)等,加快研发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加强水生态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监控预警、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科技部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参与)(十三)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对涉及环保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梳理,废止妨碍形成全国统一环保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健全环保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招投标管理法和技术标准。推进先进适用的节水、治污、修复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海洋局等参与)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明确监管部门、排污企业和环保服务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风险分担、履约保障等机制。鼓励发展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模式、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以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参与)
环保产业的中国环保产业
水务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北控水务(00371.HK);中国水务(00855.HK);首创环保(600008.SH);洪城环境(600461.SH);绿城水务(601368.SH);碧水源(300070.SZ);节能国祯(300388.SZ);金达莱(688057.SH);海峡环保(603817.SH);兴蓉环境(000598.SZ);创业环保(600874.SH);中原环保(00054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再生水利用量
再生水主要回用于城市杂用、环境用水和工业用水
中水,是水质介于上水(给水)和下水(排水)的可重复利用的再生水。目前国内再生水主要回用于城市杂用、环境用水和工业用水。各城市宜因地制宜的规划再生水回用。国内再生水回灌农田的成熟案例较少,但是实际国内污水厂尤其是县乡一级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水主要被周边农民引流入田地进行农作物的浇灌,其对农作物是否有害尚无明确的研究结果。再生水可回用于补充地下水,但这对再生水水质要求很高,需进行深度处理后,达到补水要求,不得污染地下水。因此,回用地下补充水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再生处理的成本问题。
再生水利用量同比增长18.9%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积极寻求多种途径缓解水紧缺矛盾,再生水也因此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多次出台政策推动再生水的利用。2015-2021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长,2021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为161亿立方米,比2020年提高18.9%,占城市供水总量的23.91%。
中水回用行业竞争激烈
我国的中水回用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目前,我国中水回用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少数企业在水处理部分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此外与国外相比,行业内企业规模偏小。世界水务巨头、大型水务专业投资公司(国有或民营)、非水务类的投资集团(国有或民营)、水务类上市公司、地方性的水务公司等综合性水务公司主导我国再生水市场,代表性企业有威立雅、苏伊士集团、泰晤士水务、柏林水务等,具体如下:
“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
中水回用行业投资建设方面,根据相关政策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其中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投资304亿元。“十三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共投资约5644亿元,新增再生水生产设施投资158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500万立方米/日。
2021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化利用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全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黄河流域中下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力争达到30%;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规划》对污水处理及化利用设施建设提出细化的技术要求,强调加强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化利用。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南水北调工程沿线、西北干旱地区、沿海缺水地区建设污水化利用示范城市,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再生水规模化利用。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置过滤器十大品牌排行榜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行业继续高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国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8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
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1、行业的上、下游行业
环保水处理行业上游包括水处理剂、水处理设备、泵阀产品、建筑建材等行业。下游行业包括市政、电力、冶金、石化、造纸等各细分子行业。
2、上、下游行业对本行业的影响
上游行业的水处理剂、水处理设备和材料、电气设备、建材原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水处理行业的成本,对行业内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
上游行业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将增加水处理行业的运营成本,对水处理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反之,上游行业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将增加水处理行业的利润,对水处理行业产生有利影响。
下游行业对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力度将决定水处理行业的需求,如果下游行业发展迅速,对水处理系统的需求大幅增加,将会带动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提高水处理行业的利润总量。反之,下游行业开始停止对水处理系统投资,则会降低水处理行业的需求,进而减少水处理行业的利润总量。
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提高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游行业对环保水处理行业设计水平、建造工艺、建造材料等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将使得水处理公司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运用新工艺,以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根据《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1.重点领域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2.技术及装备
污水处理。重点攻克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
垃圾处理。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大型填埋场沼气回收及发电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研发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3.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布袋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和配件等;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
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示范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4.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探索新兴服务模式。 膜处理技术用于污水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用于农田、焚烧及生产建材产品等处理处置技术,研发适用于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工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研发重点是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化脱硫技术装备。
布袋及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用于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是耐高温、耐腐蚀纤维及滤料的国产化,研发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优质滤袋和设备配件。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研发重点是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柴油机(车)排气净化技术用于国IV以上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轻型柴油车。研发重点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及其装备、SCR催化器及相应的尿素喷射系统,以及高效率、高容量、低阻力微粒过滤器。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研发重点是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技术、二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重点研发赤潮、水华预报、预防和治理技术,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化技术,溢油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重点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用于环境监测。研发重点是有机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1.自然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中国将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开发保护(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 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价值(如林木储量、水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 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取以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中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的有效利用、稀缺的代用及的再利用,实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中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院《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 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制约中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中国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该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取以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该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该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上游企业(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由于历史欠账多和经济发展快,中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污染治理复杂、任务重,加上中国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较弱,中国环境面临继续恶化的危险。对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应取以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加紧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直接管制措施,严厉打击和制约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同时,中央及各级地方应制定和执行环境规划的目标,落实规划的资金投入,并改进各种环保资金的管理办法,切实承担起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应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力量,根据各类环保产业的特征分别制定发展战略和策略。特别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建设,充分运用好各种投入少、见效快的经济手段,促进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和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减轻中国环境生态面临的压力。
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染治理方面的需求量巨大,不少领域的需求达到千亿级别:如脱硫脱销单项工程投资约为1330亿元,尤其是脱硝需求;城镇污水处理约为4300亿元;垃圾处理约为2636亿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修复工程投资约为399亿元;重点流域水污染整治项目1385亿元;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约为739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将刺激环境保护设备业、治污服务业等产业长足发展。
另外,王金南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村环保工程方面的规划力度。
在王世汶看来,今后环保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延缓、阻止环境污染恶化的预防型,二是在污染和破坏已经造成之后,针对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型企业。他认为,污染治理型产业将在未来10年内达到顶峰,而循环和预防型的环境企业则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事环境修复类的企业会成为一支主要的产业力量。
赵鹏高认为,环保产业的潜力非常巨大,尤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他说,“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和垃圾处理厂的数量较“十一五”期间均要翻番,目前我国仍有435个县城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1000个主要县城没有垃圾处理厂。在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应突出重点,合理界定环保产业的范围,重视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淡化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行业,同时引导环保治污服务业发展。
反渗透膜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前置过滤器十大排名:
1、美的
美的家用前置过滤器是国内前置过滤器的龙头企业,产品的性价比很高。是WQA(美国水质协会)会员单位,全面与国际供应商合作。同时,公司专注研究中国水环境,研发符合中国水质的产品,已经拥有103项国家专利。
2、沁园
沁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业内较早生产饮水机专用净水器,净水器行业标准参编单位,专业从事民用水处理设备、工业成套水处理设备、水处理膜等系列环保产品的企业。
3、安之星
中国唯一一个由九家知名企业联合打造的品牌,中国著名商标,拥有六家桶装水制造厂和五家水处理设备制造厂的净水行业领导品牌。获得国家强制性CCC认证。
4、安吉尔
中国前置过滤器十大品牌之一,深圳市安吉尔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自公司创立十八年以来一直专注于水处理领域,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前置过滤器领军企业。
5、艾可丽
全球领先的净水与环保高新技术企业。艾可丽源自德国先进净水技术,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净水产品,定制专业合理净水服务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人群、家庭、企业的净水需求。
6、海尔
全球大型家电品牌,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世界品牌500强企业。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
7、飞利浦
世界500强企业,成立于1891年,隶属荷兰飞利浦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多元化技术的公司,致力于通过在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的有意义创新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公司在发展在心脏监护、紧急护理与家庭医疗保健、节能照明解决方案与新型照明应用以及男性剃须和仪容产品、口腔护理产品等方面。
8、格力
成立于1991年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数码多联机组、高效直流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多功能地暖户式中央空调、1赫兹变频空调、R290环保冷媒空调、超高效定速压缩机等一系列国际领先产品,填补了行业空白。好空调,格力造。
9、史密斯
世界知名热水专家,成立于1874年的美国,是将创新技术和节能解决方案应用于产品,并行销世界各地的全球知名企业。1936年进入热水器生产领域。
10、小米
小米成立于2010年中国,旗下产品涉及手机、家电、智能终端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是小米公司的愿景。小米公司应用了互联网开发模式开发产品的模式,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致力于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的优质科技产品。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搜索关键词:反渗透膜及与之相近似或相关关键词;2)搜索范围:标题、摘要和权利说明;3)筛选条件: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法律状态为实质审查、授权、PCT国际公布、PCT进入指定国(指定期),简单同族申请去重是按照受理局进行统计。4)统计截止日期:2021年10月9日。5)若有特殊统计口径会在图表下方备注。
1、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概况
(1)技术周期:处于成长期
2010-2019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人数量及专利申请量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2020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人数量及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但是这两大指标数量仍较多。整体来看,全球反渗透膜技术处于成长期。
注:当前技术领域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通过专利申请量与专利申请人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来分析。
(2)专利申请量及专利授权量:2020年专利数量及授权量均有所下降
2010-2019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为5200项。
在专利授权方面,2010-2019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授权数量逐年增长,2020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20年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授权数量为2942项,授权比重仅为56.58%。
2021年1-10月,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分别为939项和96项,授权比重为10.22%。截止2021年10月9日,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数量为3.54万项。
注:①专利授权率表明申请的有效率以及最终获得授权的提交申请成功率。
②统计说明:如果2012年专利申请在2014年获得授权,授予的专利将在2012年专利申请中显示。
(3)专利法律状态:以“有效”为主
目前,全球反渗透膜大多数专利处于“审中”和“有效”状态,两者反渗透膜专利总量分别为9363项和2.57万项,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总量的26%和73%。PCT制定期内的反渗透膜专利数量为298项,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总量的1%左右。
(4)专利市场价值:总价值超36亿美元,3万美元以下专利数量较多
目前,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总价值为36.81亿美元。其中,3万美元以下的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2.23万项;其次是3万-30万美元的反渗透膜专利,合计专利申请量为8114项。3百万美元的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最少,为222项。
统计口径:按每组简单同族一个专利代表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同族中有专利价值的任意一件专利进行显示。
2、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技术类型
(1)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占比达65.13%
在专利类型方面,目前全球有2.3万项反渗透膜专利为发明专利,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65.13%。实用新型反渗透膜专利和外观设计型反渗透膜专利数量分别为1.23万项和44项,分别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的34.75%和0.12%。
(2)前十大技术构成:第一大技术占比超过25%
从专利数量最多的前十大技术来看,目前“C02F9水、废水或污水的多级处理〔3〕”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1.21万项,占前十大技术申请量的25.06%。其次是“C02F1水、废水或污水的处理C02F3/00至C02F9/00优先)〔3〕[2006.01]”,专利申请量为1.17万项,占前十大技术申请量的24.26%。
(3)技术焦点:十大热门
全球反渗透膜前十大热门技术词包括膜元件、进水管、组合物、太阳能、抗污染、过滤装置、MBR、净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膜处理。进一步细分来看,反渗透膜技术热门词包括处理水、预处理、净化装置、表面活性剂等。具体情况如下:
注:旭日图内层关键词是从最近5000条专利中提取。外层的关键词是内层关键词的进一步分解。
(4)被引用次数TOP专利:第一大专利被引用超过200次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parating and concentrating regenerative cells from tissue(专利号:US20050084961A1)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反渗透膜专利,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其次是Methods of hydrotreating a liquid stream to remove clogging compounds(专利号:US7591310B2),被引用次数为174次。其它被引用次数前十大专利如下所示:
3、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竞争情况
(1)技术来源国分布:中国占比最高
目前,全球反渗透膜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中国反渗透膜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总申请量的53.37%;其次是日本,日本反渗透膜专利申请量占全球反渗透膜专利总申请量的23.44%。美国和韩国虽然排名第三和第四,但是与排名第一的中国专利申请量差距较大。
统计说明:①按每件申请显示一个公开文本的去重规则进行统计,并选择公开日最新的文本计算。②按照专利优先权国家进行统计,若无优先权,则按照受理局国家计算。如果有多个优先权国家,则按照最早优先权国家计算。
(2)中国区域专利申请分布:广东最多
中国方面,广东为中国当前申请反渗透膜专利数量最多的省份,累计当前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高达3874项。江苏、浙江、北京、山东、上海当前申请反渗透膜专利数量均超过1000项。中国当前申请省(市、自治区)反渗透膜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还有天津、福建、四川和湖北。
统计口径说明:按照专利申请人提交的地址统计。
(3)专利申请人竞争:东丽株式会社夺得桂冠
全球反渗透膜行业专利申请数量TOP10申请人分别是东丽株式会社、栗田工业株式会社、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奥加诺株式会社、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浦工业株式会社、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陈小平。
其中,东丽株式会社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最多,为683项。栗田工业株式会社排名第二,其反渗透膜专利申请数量也超过500项。
注:未剔除联合申请数量。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反渗透膜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